編按:臺灣的客家文化豐富,客語有「四海大平安」五種腔調,根據調查,其中屬於「詔安」的族群,可能已經少於一萬人,會講詔安腔的客家人更是比「日本壓縮機」還稀少,不過人數雖然稀少,但詔安客文化卻是非常豐富。《客新聞》走訪雲林崙背,一窺「張廖」姓氏的客家族群「崇遠堂」秋祭,紀錄流傳百年、保存完整的祭祖儀式,更看見位於平原上「七嵌」,走出原鄉,發展出方口獅、武術、布袋戲等屬於臺灣的美麗文化,源遠流長。

【張凱清、宋佩遙、范修語/雲林報導】清代台灣除了閩客械鬥,位在雲林濁水溪南岸(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的鍾、李、張廖等詔安客三大姓,彼此也因競爭資源而頻繁械鬥。因此雲林七嵌地區形成振興社、武野館、勤習堂及振興館等4大武術流派。最廣為人知的則是振興社清代靈魂人物「阿善師」,在1972年被華視拍成武俠連續劇《西螺七劍》,創下超高收視率,也讓詔安武術更廣為流傳。

時至今日,「振興社」獲得雲林縣政府的大力支持,轉型為「西螺七崁武術文教基金會」,而「武野館」及「勤習堂」則由張廖家族後裔繼續傳承,並延續著武館最初創立保衛家園的精神。

綜觀西螺七崁的械鬥糾紛,位在崙背新庄枋南及水尾的鍾家,曾威嚇張廖家族,雙方的衝突甚至衍伸出「有頂店就無下店,有新庄就無七嵌」的俗諺;張廖家族則依據祖先傳下的7條祖訓,在濁水溪南岸設立「七嵌」等7聚落,還有流傳的俗諺訴說著,張廖家族長期以來的緊密向心力:「五湖四海皆兄弟,西螺七嵌共一家」。各方之間的械鬥也說明造就了詔安客用姓氏宗族,建立起保衛庄頭的防禦體系。

張廖家族依據祖先流傳下來的7條祖訓,以及因應分類械鬥,設立「七嵌」等7聚落。《客新聞》製作

武野館傳人廖帷竣:學好武術,弄獅才漂亮

在雲林七嵌地區,流傳著振興社、武野館、勤習堂及振興館等4大門派中,過去僅武野館獨有開嘴獅的武藝。對此,武野館的傳人、年僅16歲的張廖家族後生廖帷竣強調:「武術跟開嘴獅息息相關,得先學好武術才能去『弄獅(詔安腔:nung saiˇ,舞獅、弄獅頭)』,不然弄獅怎麼都不漂亮。」

廖帷竣自幼就從武野館的廖仙元及祖父那學會詔安武術,現在他不僅是武野館的第11代傳人,還是崙背東興國小武術社的教練。廖帷竣從小跟著祖母參與謝平安的獅陣舉旗隊,不僅讓他愛上學武術,家裡的3個小孩,也都能流利地用詔安客語溝通。他說:「這是因為祖母堅持在家要講客語,經常提醒要講國語、英文在外面講就好,你們不講客語,以後就沒有人要講。」

當初張廖家族有位武藝精湛的廖金星,為了抵禦盜匪、保衛家園就在崙背港尾村創立「金獅連陣武野館」,傳授步雞拳及氣功、輕功、跌打傷藥等武藝,其基本拳法為「三步理(詔安腔:samˇ pu li^)/三步嚕(河洛語:sann-pōo-lōo)」,一直到進階套路「合仔拳(河洛語:ha̍p-á-kûn)」。亦是他將開嘴獅的招式傳進港尾村,奠定了武野館的特色。

年僅16歲的廖帷竣,已經是武野館的第11代傳人。張凱清攝
雲林縣崙背鄉港尾順天宮,是武野館的習武之地。張凱清攝

然而「武野館」並非固定的習武教室,而是大家在吃完晚飯後,一起到崙背港尾順天宮練習獅陣、鼓陣。廖帷竣表示,由於師父們逐漸凋零及行動不便,就較少人出門練武術,導致今日詔安武術有傳承上的困難;不過,每年農曆10月25日關聖帝君謝平安,他就會召集曾在武野館習武的夥伴,邀請大家回到港尾順天宮共同繞境。

對於開嘴獅的特色,廖帷竣解釋,儘管當今各種類型的獅頭上,都能普遍看到刻寫著「王」字。不過,但其他獅陣若遇到開嘴獅,都必須行禮,且僅有開嘴獅可進入皇宮和廟宇。對此,廖帷竣說起開嘴獅王的典故:「相傳唐太宗的母親生病時,在夢見一頭獅子後便康復許多,於是昭告天下,誰能製作出夢中的獅子?唯獨開嘴獅從眾多人選中符合夢中的形貌,從那之後開嘴獅的額頭上就有了『王』字。」

廖帷竣帶著獅頭參與「2023年青年國際事務訪問團」,推廣詔安武術。廖帷竣提供
廖帷竣在港尾順天宮前,帶領《客新聞》學習武野館的詔安客家武術。張凱清攝

勤習堂傳人廖本勝:詔安武術號稱武術界的百科全書

濁水溪南岸作為魚米之鄉,自清代族群械鬥,至日本時代農業與商業的蓬勃發展,就經常引來土匪到西螺偷搶東西,因此激發西螺鎮上各武館間的「拚館(詔安腔:biang^ guan^)」。然而,另一間位於雲林縣西螺鎮上的勤習堂武館,也為張廖家族的武秀才廖懋昭(萬得師)所創,在台灣光緒年間(1875年後—日治時期前)盡得高榮師真傳,以及他勉勵習武者得「勤習」才能練就一身好功夫,因此武館命為「勤習堂」。

「詔安武術號稱武術界的百科全書。」勤習堂第4代傳人廖本勝如此詮釋詔安武術。

廖本勝回憶他童年的習武記憶:「40多年前在西螺鎮上,大家在吃完晚飯後,就會敲鼓聲叫大家來出來練武術。」接著他有些感傷地表示,上一代的傳人受日治時期禁止習武的影響,因此七嵌地區發展出在竹林或甘蔗園,打著油燈來偷偷傳授武術的「暗館」文化,且當時有許多武館深怕被日本政府逮捕,就都焚燒掉自家武館的拳譜,到最後僅留少許的醫典,今日他所能掌握的武術套路,都是前輩手把手地口授傳下來。

廖本勝也說起傳承武館所碰上的困境及感慨:「勤習堂光基本套路就36套,當傳承到自己手裡時,只剩7、8套;勤習堂還曾碰上被日本政府臨門搜查兵器,拿去鎔鑄子彈及炮管,所以上一代的師傅就都把兵器埋藏後方豬舍底下,直到二戰結束日本人離開後才挖出來。」武術傳承之間的斷層成為推廣的最大阻力。

如今,詔安客的械鬥已成為課本的一部分,不過詔安武術卻仍是與在地鄉親密不可分的歷史記憶,雲林縣政府近年也提倡人人要有身強體健的運動時間,所以在學校大力推動國術運動,而位於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的學校,便規定要學七嵌武術,鼓勵學童接觸自己的詔安客家武術,藉由在校習武貼近自己的文化。

勤習堂第4代傳人廖本勝。宋佩遙攝
廖本勝娓娓道來,傳承武館上遇到的困境及感慨。他手上拿著用柳枝畫像,就是創立勤習堂的始祖廖懋昭先生。宋佩遙攝
許多武館深怕被日本政府逮捕,就都自焚燒掉自家的拳譜,最後僅留少部分的醫典。圖為勤習堂所留下的傳家醫典。宋佩遙攝
為了躲避日本政府的搜查,廖家將勤習堂的兵器全都埋在豬舍底下,直到光復才再挖出來。宋佩遙攝

相關報導:

詔安客1/生死不忘「張廖雙全」 看見百年崇遠堂的過去與現在

編按:臺灣的客家文化豐富,客語有「四海大平安」五種腔調,根據調查,其中屬於「詔安」的族群,可能已經少於一萬人,…

詔安客2/武術、儀式、古語:平原上的神秘族群 揭密「西螺七嵌」由來 

編按:臺灣的客家文化豐富,客語有「四海大平安」五種腔調,根據調查,其中屬於「詔安」的族群,可能已經少於一萬人,…

詔安客3/從貓兒干到詔安客 楊永雄用25年建立地方知識的未來式

編按:臺灣的客家文化豐富,客語有「四海大平安」五種腔調,根據調查,其中屬於「詔安」的族群,可能已經少於一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