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都說客家人的宴席菜要四炆四炒,鄉里傳說,能開菜單,能買到上肉(好豬肉)有教養的女性長輩會經常被請去指導宴席,能夠買到好肉,煠个肥湯(pui tongˋ,海陸腔),奶白如蜜的至寶一大鍋,可以炆筍乾、炆長年菜,悶飯煮菜淋上一些增添味緒,是客家菜的鮮味(英語、法語及西班牙語等西方語言所稱umami,旨味)來源。
客家人的肥湯是指把肉放進過裡煮半熟或全熟取出後留下來的湯汁,通常過年節時,需要用大鑊頭煮一大鍋水,輪流將雞鴨豬肉放進去煮過取出再使用,平常吃白斬雞、白切肉,煮過後的肉湯也會留下來當高湯使用。
肥湯跟高湯(soup stock),最大的差異在於高湯通常以小火慢熬,使用湯來料理就是目的,客家人的肥湯是為了煠出鮮美的肉所留下來的湯汁,但仍然好用,並能夠發展出客家料理。
所以客家鮮味有哪幾味?是探討客家菜最核心的問題,不禁想起客家宴席中,小孩子最喜歡的鴿蛋盅最讓人歡樂;蛋黃的胺基酸腥味,有人愛有人嫌,對嘴巴裡能塞六顆鴿蛋的伙房兄弟姐妹們則無差,吞下去就是了。
鴿蛋料理雖然常見,但一般家庭三餐並不常用這個食材,多半是在請客時,或者在台菜餐廳聚餐時會點個「炸蛋」,客家辦桌的宴席也喜歡燉一盅鴿蛋排骨鮮菇湯,出菜時灑上香菜(芫荽),就是一道精緻的湯品,燉湯鮮美,小孩搶鴿蛋的時候,大人就把湯跟草菇或香菇吃完;台灣料理的「水晶鴿蛋」用高湯,客家菜的「鴿蛋排骨」可以加一些濾過油的肥湯,以燉湯的方式將氨基酸的美味逼出來,客家人說,「出味。」閩南人說,「?味(tshuā-lõo,帶出味道來)」,就是可以帶出第五味的「鮮味」。
旨味具體來說,是指胺基酸,而蛋白質是由二十種胺基酸合成,每一種能提煉鮮味的食材裡都有各自不同的胺基酸,像是穀氨酸、肌苷酸,單磷酸鳥苷。穀氨酸,有昆布、番茄、蘆筍,蔬果類多。肌苷酸則是柴魚、牛肉、豬肉,以肉類為主,單磷酸鳥苷在乾香菇或乾燥的牛肝菌菇中,含有較多。
台灣人喜愛火鍋,日本時代起,宴席桌上往往會放個小火爐,端上一鍋還冒著熱氣的鍋繼續煮,就會感到熱鬧豐富,朋友提到自家的年菜;過年哪需要做什麼料理,一鍋高湯從大年夜放桌上到初五開工都不用撤下,想吃什麼就往裡一丟,不禁想問他,湯底是什麼?
台灣各地密集的火鍋店,有標榜日式高湯,川味麻辣鍋,咖哩鍋,甚至有起士、巧克力鍋,牛奶鍋的湯底牛奶也是一種可以引出美味的旨味,客家人呢,客家鮮味是哪一味,台灣料理的食譜書中經常有「豬大骨熬高湯」,素食者就用香菇帶出食物的味道,把肥湯當作高湯來使用的客家人,過年期間煮菜都會加一些,尤其是燴波菜、高麗菜封,無與倫比的滋味,真正好味緒。
又如一道即將失傳的肉丸湯,小時候經常吃,現今愈來愈不容易吃到,我媽說,這道湯看起來簡單但頗費工,要先熬煮高湯或煠肉的肥湯,肉丸最好用里肌肉剁碎,手上抹米酒一顆一顆摔打,再慢火蒸熟,用肥湯煮筍片或蘿蔔片,再加一些香菇煮熟,以大碗公盛湯六分滿,把肉丸加進去,丟一些芫荽,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