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欣怡/編輯:何柏均

在苗栗銅鑼雙峰山的山頂俯瞰,對面的小村落「九湖村」,這裡有獨一無二的國家級客家文化館,典藏重要的客家文物。「九湖」也是我的家鄉,有句客家諺語如此說:「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山中水。」離開家鄉將近三十年的我,對這片土地,始終是有著深厚的情感,時時刻刻都惦記著它,但面臨人口老化的村子,心裡想著或許有天我可以回到這片土地,於是我展開了回鄉探索的旅程,並拍下紀錄片《轉來》紀錄這裡的人親、土親。

暖心

清晨,天色剛亮,我騎著機車穿梭在村子裡的鄉間小路,九湖村裡蔗部坪伯公廟前傳來一陣規律且響亮的刴肉聲,附近的阿婆們陸續靠過來買豬肉。這是銅鑼鄉間的特色,蜿蜒起伏的山路,靠著叫賣的小販車串起村落裡的食衣住行,這台行動豬肉攤車的駕駛許麗敏,大家都叫她小丸子,是當地肉鋪「馨玖湖香腸」的老闆娘。

「我原本一句客語都不會。」小丸子說,她是一位來自台南人並嫁到此地的河洛人,原本聽不懂客家話,為了能夠與客庄的阿公、阿婆溝通,她特別透過客家電視台學習客語,到最後能順利用客語與人交談,為的是要融入這個九湖大家庭。她也透過販賣豬肉與村民互動,儘管只是一位販賣豬肉的老闆娘,卻也成為陪伴當地許多阿婆們的重要人物。

麗敏提到九湖村的村民普遍年事已高,大多在80至90歲以上,子女大都在外地都市工作。因此她常常開著她的小貨卡到村裡各角落,除了關切老人家的近況,也會陪著老人家話家常,讓他們有說話的對象可以說。她說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這些老人家都是她的老朋友,就像串門子一樣,把村裡的人當作是自己的家人照顧更重要。

當地肉鋪「馨玖湖香腸」的老闆娘許麗敏,大家都叫她小丸子,透過行動豬肉攤車與當地居民互動。李欣怡攝

她的先生是一名軍人,原本一起在軍營中從事文職工作,隨著先生被調派到其他單位後,她也回到了夫家的故鄉銅鑼,與先生一起承接了家中的豬肉生意。這是她在結婚前從未想過的生活,從一開始協助豬肉攤的生意,如今開著貨車在鄉間小路穿梭,麗敏提到年輕時曾感慨家中的兄弟姐妹都事業有成,不是成為老師,就是當公務人員,而她卻是一位賣豬肉的肉販。

有一次當她的手機壞了,需要換新手機時,她前往手機店家詢問,先生卻一句:「她只是在賣豬肉,不用用太複雜的手機。」當下讓她心裡挺受傷的,但隨著與村裡的居民互動,她感受這裡的人情溫暖,有時候老人家都會分送他們蔬菜水果,才讓原本從心裡抗拒當的肉販工作,到最後正式接下夫家的豬肉生意,在自我調適及村子裡的村民鼓勵下,她才意會什麼是「行行出狀元」,能夠滿足自己客戶的需求,並從中獲得了人生的新領悟,明白唯有放下自我,才能超越內心的障礙。

洄游

隨著小丸子送客戶訂購的豬肉到當地唯一食堂「九湖莊餐廳」,不到清晨七點,廚房已熱鬧起來,3、4名員工忙碌地洗菜、切菜、炒菜,這是食堂每天不間斷的工作場景。

餐廳的負責人是二代接手的張文光,10多年前從美國歸來接手家中的餐廳工作,張文光說他和妻子連姵彣原本想在國外創業,便前往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親戚家工作。然而,在異鄉成家立業,必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取得公民身份資格不易,加上年紀已不小,因此在國外工作了兩三年後,決定返回家鄉,接手餐廳的經營。

太太連姵彣也回憶起當初回來的情景,她說當時的餐廳,除了節慶及老饕們會訂桌用餐外,再來是銅鑼科學園區剛啟動,所以有很多工人會來餐廳用餐,但工人們不可能天天來吃桌菜,也無法維持足夠的經濟收入,尤其孩子們也陸續出生,因此他們夫妻倆決定轉型餐廳的經營模式,提供便當服務。

張文光說他和妻子連姵彣一起經營餐廳,兩個女兒也一起幫忙。李欣怡攝

早上七點備菜到晚上七點收拾完畢,長達十二個小時的辛勞工作,最初只有幾個便當的訂單開始做,到如今每天能供應800到1000個便當的需求,他們不斷嘗試追尋每個人心中對便當的味道,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忙碌的工作中,也犧牲了假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曾經年幼的女兒提問:「假日是否也要做便當?」,姵彣回應要做生意,想出去玩的女兒對他們說:「你們可以不要那麼愛賺錢。」這句話到現在都讓姵彣難以忘記。他們也向女兒解釋,販售便當的工作,可以讓家裡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所以才必須不分平日和假日地努力工作。所幸,後來孩子們長大了,瞭解辛苦工作的原因,也會主動在放學及放假時協助工作,對姵彣來說,這是最大的安慰了。

連姵彣表示,家人偶爾會有一些意見分歧和吵架,但只要問題不要岔開太大,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這就是平凡家庭的一種幸福。張大哥也說:「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會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那個環境是最熟悉的,只是回家鄉的那個時間點設定在哪裡還不知道而已。」

傳承

銅鑼蜿蜒的山谷,遍佈著一畝一畝的茶園,在銅鑼鄉九湖村也是知名的東方美人茶產區,而且在各項賽事裡,都常常奪得大獎。但這樣的殊榮,早期在不懂得作行銷的茶農裡,一直未達到有效推廣,但近幾年起了一些微妙變化。

去年「全國冬季東方美人茶評鑑」名單公布,在4百多個競爭對手之下,75年次的曾郁芳,得到了比賽冠軍特等獎的頭銜,與行銷管理的妹妹曾莉敏一起接下這份殊榮。這是九湖村的明日之星,不讓逐漸沒落的茶產業消失,曾家兩姐妹可是帶著只准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回到家鄕,開拓她們的製茶事業。

「我雙手製作出來的茶,是我的風格。」曾郁芳說。

她主打「可以喝的茶香水」原因在於父執輩只管把茶做出來就好,不會去想客戶們想要喝什麼味道的茶,因此她跟她妹妹莉敏開始計劃建立自己的品牌,不但改變銷售模式,且在製茶手藝方面也會調整成客戶的需求。這樣的改變,卻跟她的父親有不同的意見而爭執,但為了有更好的銷售量,才能讓茶生意帶來新的局面,這是她們的堅持。

曾郁芳與妹妹曾莉敏一起接下家裡的製茶事業,製作的茶獲得特等獎。李欣怡攝

曾莉敏也提到當初她姐姐用親情召喚她回來時,告訴她「只要回來幫忙賣茶就好,其它上山種茶和採收的工作,由姐姐來做。」起初,家人無法理解她整天坐在電腦前面敲敲打打,能有什麼收入及發展,直到訂單大量湧入後,茶葉幾乎8成賣到國外,打開國際市場後,也才讓長輩明白,原來這就是所謂的網路行銷。

莉敏道出,即便你的茶品質再好,若想讓更多人看見,除了透過網路媒體行銷外,也必須積極參加各種比賽,爭取曝光的機會,然後在把自家的手作茶推廣出去;所以她透過極少數人會參與的國際賽事及認證,讓大家看到她們家的茶是有一定高品質水準。

兩姐妹一起接下茶園從製茶到銷售的重擔,是因為對於之前的工作找不到熱忱,但回到家裡做茶,不但找到了樂趣,更傳承了四代的製茶家族事業,相對努力與付出也得到應有的成果。

曾郁芳主打「可以喝的茶香水」,製茶也調整成客戶的需求。李欣怡攝

莉敏她認為返鄉的定義,就是要跳脫舒適圈,「不要認為返鄉創業,就要所有的人來幫助你,這是不可能的事,」她也認為「時代一直在變化及進步,如果沒有比別人腳程再加快些,那要怎麼贏別人。」

在拍攝紀錄片的尾聲,麗敏開車離開,準備往另一戶人家去時,對著鏡頭的我說:「再見!等妳回來唷。」我感受到家鄉就像鳥巢一樣,雖然我們長大學會飛以後,就直接往外飛出去發展,但飛累了,也可以隨時回到這個溫暖的鳥巢休息,甚至留下來開創新生活。就像這次記錄的幾位對象一樣,他們回來的理由不一樣,但一樣的是,他們帶著經驗跟智慧,回來九湖這塊土地,將接下來的生命在九湖裡發光發熱,我想這是我這次回鄉探索最大的收獲。

作者為李欣怡,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 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