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清、何柏均、李台源/新竹報導】新竹縣北埔鄉有間「雙堂屋(sungˋ tong vug,四合院)」的「新姜天水堂(又稱「姜瑞金鄉長故居」)」,其屋牆用當時新潮的洗石子及磨石子的細膩工法。而正廳前的石柱,不僅運用大坪溪上游採集的石頭,柱底的「金瓜(gimˋ guaˋ,南瓜)」造型,更寓意多金多孫多福氣。
不過,今日天水堂面臨著後代15位所有權人,僅1位後代姜逸浩想保留這間老宅,所以他向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申請文化資產保存;而其他14位持有人認為這是私有財產,強烈反對修建。新竹縣政府文化局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在2023年3月將新姜天水堂暫定為古蹟,不過姜家所有權人之間尚未有共識,未來將依文資法程序辦理。
文資專家姚其中也提醒:「新姜天水堂文化資產保存的價值,不非僅是姜家的文化資產,而是屬於北埔、新竹與台灣,更不是侷限在家族的問題,政府應該全力介入,並提供資源來補償想賣地的持有者。」
兩間天水堂:北埔的新姜比老姜辣
「天水堂」為姜姓家族的堂號,1835年姜秀鑾(老姜)家族來墾北埔後開枝散葉,其姪孫姜滿堂(新姜)於北埔經商致富,1947年姜滿堂(榮禎)的兒子姜瑞金就在老家天水堂(現為國定古蹟)附近,另蓋這間天水堂。姜瑞金雖具有當過北埔鄉長、新竹縣議員的豐功偉業,不過因為人低調,老房也隱身在北埔的鬧區之中,鮮少人知道。
相較北埔週邊的古蹟聚落,包括老姜天水堂、姜阿新洋樓、金廣福、鄧南光紀念館等建物皆有被妥善保留下來,甚至拍成電視劇《茶金》,而新姜姜瑞金的事蹟較無人知曉,從事古蹟導覽教學30多年的姚其中呼籲:「歷史並沒有善惡美醜,若建築與重要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有關,皆是值得保留的條件」。
雖姜滿堂晚了姜秀鑾40年多到北埔開墾,但姜逸浩說:「新姜比老姜辣!」。此俗諺正是後世所留下姜滿堂的歷史評價。擅於書藝的姜瑞金,不僅在天水堂的門樓上寫對聯,亦在正廳內留下黑底金字的「和榮」商號,更輝映著他與妻子鄧登妹一起經商後,短短十年裡暴富的空前絕後,在日本時代還被政府配授紳章,耀升為地方富豪與士紳,兩姜皆各在北埔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從小就在天水堂出生長大至今的姜逸浩表示:「我有個人感情,想要把新姜天水堂留下來,並不想被趕出去,所以必須想辦法把房子保存下來。」接著他說:「北埔是由姜家開拓,所以說新姜天水堂是北埔的遺產,也是新竹縣的,一個開拓史不能隨便就丟掉,我希望能夠把這個空間與地方保留下來。」所以在去年時他向新竹縣政府提出申請列為文化資產後,新姜天水堂就被列為暫定古蹟,文資審議委員將在今年3月前決議是否有保存價值。
修建雙堂屋:能銜接台灣建築史的連續性
姚其中秉持著「救一棟是一棟」的文資觀念:「把老建築拆掉就像Delete記憶卡,房子就不會再生了。」他進一步指出,這間新姜天水堂建於1947年,恰好能補足台灣建築史1940至1950間的空白,在那時台灣建築幾乎因二戰、國共內戰暫停興建。反倒650坪大的新姜天水堂,卻擁有著高水準的手工建造,並與這窮困的10年間形成強烈對比,更凸顯了在台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四合院,在新竹地區並不能說沒有或罕見,但隨著建築方式的發展,幾乎在近代已瀕臨絕跡,姚其中:「就算你想建一棟三合院的老房子,也沒有匠師會做」。尤其在台灣開發史的脈絡下,四合院多半建於清代。姚其中強調新姜天水堂的歷史價值在於:「因日治時期的台灣房屋多半蓋新式的洋樓,戰後則為鋼筋水泥,反觀新姜天水堂處在這2時期間,建造傳統四合院的特殊案例,所以這更是台灣雙堂屋的壓軸之作!」
客庄地區雖有其他雙堂屋,像是新埔上枋寮劉宅、楊梅道東堂雙堂屋,但新姜天水堂因為興建年代的特殊性,能銜接台灣建築史的歷史連續性。此對比同時期鄰近的金廣福公館、老姜天水堂、姜阿新洋樓皆訂定為新竹縣定古蹟。這些建物間所交織的社會網絡,能訴說兩姜的地方傳奇,同時凸顯了修復新姜天水堂勢在必行,亦是塊填補北埔發展軌跡的重要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