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
福德正神雖然是漢文化的普同信仰,但是客家伯公信仰之文化、習俗與組織卻創造了一個「有特色的客家信仰」。
在漢人民間信仰的神格體系中,伯公是最基層的神明,天公則是最高的神祇。伯公是福德正神,天公是三官大帝之天官,也就是賜福天官,二者都涉及「福」 ,以一年為週期的許福與還福,也就是伯公福,成為伯公信仰最重要的儀式。三官大帝之上元、中元與下元是時間觀念,天、地及生活於其中的人,則是空間的概念,這構成了客家民間信仰的宇宙觀。由於天神太崇高,於是最基層的伯公成為代轉願望最親切的神明。
這套信仰體制係建立在小農水田生產模式上,數戶擁有小塊田園的自耕農組成的散村聚落共同祭祀一座伯公;同一灌溉系統內的聚落群以三官大帝(天公)為主神,臨時搭建簡易祭壇,以「爐主與首事」身份,輪值辦理許福還福儀式。這些家戶聚落群可以視為傳統地方社會的最小單位,三官大帝信仰則在其上,以水利灌溉系統所構成的村落範圍,輪值辦理許福還福儀式,從而建立了這種「天公─伯公」的緊密關係。這儀式的本質是許福與還福,而福神即為天公伯(三官大帝之賜福天官),伯公則接受聚落群的託付,轉奏三官乃至玉皇大帝。因此,聚落伯公信仰成為家戶以上,人群整合的最小基本單位。
從象徵的角度觀察,許福還福儀式有天地案,天案是天公,地案則有各庄請來的伯公牌,一併插在香桶內。每一支伯公牌代表一個特定小聚落,而天案上的天神爐則代表社區。人與人的關係以及人與土地的共同關係,還有人與天的關係,在儀式的這一刻,共同呈現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格局。
這一天地人格局內的人不是單獨的個人,而是一個聚落。對農業社會而言,水利體系之建立與維護是水田耕作的前提,伯公廟往往負責這一協調與團結的信仰象徵。而祭祀伯公所組成的爐主首事體制,可以視為是一種公民社會的表現,也就是人類學界所謂的祭祀圈概念。此一理念在學術研究上,雖然仍很多爭論,甚至被認為不足以說明臺灣的漢人社會;然而它仍然是臺灣漢人社會構成法則研究上,最重要的理論典範,其至這一觀念也幾乎成為常民用語。
延伸閱讀:
羅烈師、邱曉燕,2018,〈社群與地方:伯公信仰與北臺灣傳統社會之構成〉。刊於徐雨村、張維安與羅烈師編,《土地神信仰的跨國比較研究:歷史、族群、節慶與文化遺產》,頁91-110。苗栗三灣:桂冠。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