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世界氣象組織(WMO)上月(9月)發布的最新通報,2024年年底前出現「反聖嬰現象」(La Nina)的機率高達60%,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域可能大規模降溫,伴隨著熱帶大氣環流的變化,對全球氣候再造成廣泛影響。
La Niña-induced climate hazards pose high risks to #FoodSecurity. By disrupting weather patterns,
La Niña can strongly impact agriculture and rural livelihoods.
Environmental Specialist pic.twitter.com/4TZ5ZN4hb6— TN Irrigate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Project (@TNIAMProject) October 15, 2024
反聖嬰現象與聖嬰現象相對應,循環發生。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如今年(2024年),太平洋赤道東部和中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升高,導致東南亞和澳洲出現乾旱,而南美洲西岸和美國西部則可能面臨暴雨和洪水,對農業、漁業和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而反聖嬰現象則會帶來相反的影響,特別是在熱帶地區。
路透報導,澳洲氣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周二(15日)公布每2周更新一次的聖嬰報告指出,根據近期的資料顯示,未來幾個月出現反聖嬰天氣型態的可能性已經降低,即使真的出現反聖嬰天氣,也將會是微弱且短暫的。
澳洲氣象局內部的氣候模型顯示,反聖嬰並不會發展,並且該局使用的其他6個氣候模型中,有4個也做出相同的預測,「如果出現反聖嬰現象,預計對海面溫度帶來異常影響的強度相對較弱,且持續時間較短,目前所有模型都預測2025年2月份時為中性值」,其他各國氣象學家也對反聖嬰的出現不再那麼有信心。美國政府預報員上周表示,11月底出現反聖嬰現象的可能性為60%,該將持續到2025年1至3月。
我國中央氣象署氣象署周三(16日)則指出,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持續呈現東冷西暖,已接近氣候正常型態,未來中東太平洋偏冷海溫降溫情況將是關鍵。最新氣象署模式預測,熱帶海氣為正常狀態,未來有朝反聖嬰發展的可能,但強度偏弱。
氣象署分析史上個案年顯示,未來一季(11月至隔年1月)東亞沿岸及鄰近海域仍以偏暖訊號為主,其中以12月中國大陸、隔年1月南海及菲律賓偏暖訊號較為顯著;降水方面,11月中國大陸至日本偏乾、南海至菲律 賓偏濕,12月東亞乾濕訊號較不顯著,隔年1月南海至菲律賓海偏濕。對台灣來說,未來一季大致為偏冷訊號,12月及隔年1月全台為偏暖訊號。雨量部分,11月以偏濕訊號為主,12月及隔年1月以偏乾訊號為主,不過仍有不確定性,須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