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皮膚是生物最大的器官,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系的副教授邱昱誠以傳統橡膠結合半導體技術,研發電子皮膚、突破生醫科技,未來可望用於監測身體發炎指數、腦部化學離子變化,及早偵測阿茲海默症風險等,榮獲2024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台科大今(14)日指出,電子皮膚是未來生醫感測領域中重要的發展方向,而具拉伸和自我修復能力的半導體材料,可能成為關鍵技術之一,不僅能提升生醫感測器的使用壽命,也能降低維修成本。邱昱誠開發出具彈性自修復功能的軟性半導體材料與元件驗證,可用於生醫感測技術的電子皮膚研發,監測身體發炎指數,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邱昱誠表示,目前電子皮膚相關研究還在發展中,未來可將電子皮膚貼合在腦部或身體特定部位,用於監測該部位的發炎指數、化學離子變化等。例如腦部鋅離子濃度增加,可能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另外,邱昱誠也將高分子研究專長延伸到產學合作,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及紙漿大廠合作,開發不含氟的防水防油抗菌、甚至可以抗病毒的塗層技術。這種塗層不僅能應用在食品包材、織物或家具的表面,未來更有可能用於取代塑膠薄膜,使日常用品如漢堡包裝紙、外帶餐盒更環保,為環境提供更友善的選擇。
兼任台科大半導體高階經營暨研發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執行長的邱昱誠認為,學術研究可以訓練邏輯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讀國外文獻也能提升英語能力,因此他鼓勵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保持積極心態,並強調失敗是學術研究中的一部分,「失敗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希望學生能從挫折中學習,找到前進的方向。
今年40歲的邱昱誠笑說自己年輕時熱愛打籃球,在課業上不甚用心,私立大學畢業後到台科大進修碩士,並且在台灣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出國至史丹佛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他一步步證明自己就算是私立大學畢業,「我也可以跟國際一流大學學生一樣好,願意用心起步都不嫌晚!」
邱昱誠形容做研究和打籃球、打遊戲一樣,一旦找到方向,就會主動練招式、看攻略,鑽研各式各樣的方法。「雖然身體上非常疲累,但心靈上是滿足的。」回到母校任教的邱昱誠建議學生「每一個時期都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進而付出努力、發揮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