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與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東京都立大學,正在日本合辦「客家與日本」特展,難得的臺日客家文化交流,使我想起2014年也曾前往東京明治大學,參加「客家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對日本客家人與兩岸淵源略有涉獵。
日本是臺灣與中國的近鄰,領土、人口分約臺灣的10倍、5倍多,據日本國際客家文化協會會長邱泱棟(岡村央棟)10年前論文「日本客家研究」,旅日客家人難以統計,初估約有8千至1萬人,所佔比率極低,多數是日治時期至今從臺灣移民過來,傑出醫師不少。
不過,最早踏上日本的客家人卻以來自閩、粵為多,清代丁日昌(廣東豐順客家人)任船政大臣時,選派優秀學子留日,300人中單廣東梅州客家子弟就佔一百多人。1877年清廷首位駐日公使何如璋、參贊黃遵憲分是廣東大埔、嘉應州客家人,分著《使東述略》、《日本國志》,對日本明治維新讓國家邁向富強給予高度肯定。
「借鑒鄰國,作匡時之策」,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在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成為熱門書,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都曾讀此書,給維新派提出許多興革意見,但日本明治維新成功,清廷戊戌變法卻失敗。
之後,國父孫文奔走革命,先後到日本14次,1895年他在橫濱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1905年又在橫濱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加盟三百餘人,許多是客家人。廣東嘉應州客家人張資平,留日10年受淒美文化影響,成為中國言情小說鼻祖。
何如璋出使日本,在橫濱、神戶、長崎設3個領事館,都有唐人街,而早期旅居橫濱者多數是客家人,組織人和會,並設立橫濱中華學院,但1937年「中日事件」(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全面開戰,旅日閩、粵客家人紛紛返陸,而臺灣受日本殖民統治,反有不少留學生留下。
丘逢甲之子丘念臺也留學東京帝大,他成立「東寧學會」,號召臺灣留日學生前往大陸投入抗戰行列,受他影響的客家人有已故立院長黃國書(本名葉焱生)、已故苗栗縣長劉定國……等多人。
邱泱棟分析客家人吃苦耐勞,但日本是高度經濟開發國家,要在日本落腳,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早期旅日客家人以學醫、學有專精者(如棒球名將吳明捷)為多,之後也有經營餐館、不動產業者。
例如﹕曾任東京崇正會會長的劉茂榮是苗栗西湖人,曾任千葉縣仁愛醫院院長、日本臺灣醫師聯合會會長。前日本崇正會聯合總會會長謝坤蘭是中壢人,曾任新宮病院理事長,2002年他與劉茂榮都向日本總理、厚生大臣、外務大臣陳情,請日本政府支持臺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
香港於1921年成立崇正會,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旅日客家人曾組客家公會,後無疾而終。1958年丘念臺訪日,倡議恢復客家組織,1963年、1967年旅居東京、大阪關西地區的客家人分成立「東京崇正公會」、「關西崇正會」;1969年再發起成立「日本崇正總會」,由范添發擔任創會會長,會員總共多達5千多人,成員多數來自臺灣,1980年並在東京成功舉辦第五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隨著客家學興起,2004年旅居日本的鍾清漢、邱泱棟、鍾家新、中原昂……等人成立「日本國際客家協會」,在鍾清漢領導下每年舉辦「客家與多元文化」研討會,出版論文集,2014年筆者隨台大教授邱榮舉率領的臺灣代表團參加,除在明治大學發表論文,也參加在池袋大都會飯店舉辦的成立10週年懇親大會。
早期日本學者高木桂藏的《客家﹕中國內的異邦人》,高度肯定客家人對近代中國的影響;2014年的這場研討會,日本學者飯島典子、河合洋尚與來自香港、廣東嘉應學院的學者也都發表論文,是場難得的兩岸四地學術研討會。
「客家是日不落族」,樂見臺日客家廣泛交流,吸取新知,也展現客家文化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