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教授)
神豬在義民節中最受矚目,它一方面源於漢文化,又有台灣在地產業、經濟及節慶的特性,我們對於神豬之爭議,應該放在這個脈絡中思考。
源起與擴大
臺灣的神豬民俗傳統其來有自,陳朝龍十九世紀末觀察粵庄中元普渡的盛況:
七月做普度……,各首事及各村莊多出全副豬羊,豬以極大為尚,間有豬一頭重五百餘觔至六百觔者……,皆數年前預蓄於家,極意飼養以備臨時應用。
可知當時以重量作為神豬標準的風氣已形成。這樣的風氣至日治更加推波助瀾,形成競重的制度。明治44年(1911)《臺灣日日新報》「實業彙載」有一篇〈牲豚獎賞〉:
前報新竹廳下義民廟例祭牲豚獎勵授賞一事,在新竹農會擬本年於此賞與中補助百圓。茲聞例祭之日,藤村技師為其審主任,自一等至十等皆有賞。其中最重者一等六百三十八斤(彭石松)農會賞十五圓,董事亦賞繡燈。
神豬之競重風氣,對於政府農政單位而言,是值得獎賞的畜牧實業,各地頻頻出現「稀代巨豚」的消息,在祭祀之前兩三個月便吸引民眾圍觀。這種態度不全然為信仰文化,還具有畜產科技的意義。
競重之同時,神豬陳列與裝飾也逐漸變化。聯合報彭晃治於民國68年撰寫〈採風擷俗 豬羊大賽〉:
飼主們將豬羊宰殺後,以誇大手藝,用木架或竹器,將豬羊背肉向前撐張,使人看起來更顯得雄大威風,置於花車之內,鳴鑼打鼓遊行街巷,拜拜活動進入了高潮。夜晚,載著豬羊的花車,排列放置於遊人熙來攘往的寺廟醮壇前,供人觀賞,火樹銀花,光耀燦爛,盛景異常
犧牲的本質
神豬在普度的核心意義是「拜天公」,是人們用犧牲對天公致上最崇高的敬意。誦讀《梁皇寶懺》積累功德,請佛祖與天公將這一功德迴向孤魂,幫助他們自地獄中超拔而出。因此以傳統少牢之禮,用神豬謝天。敬獻神豬者以身軀龐大的神豬獻祭,自然表達了崇高的犧牲精神;然而,目前神豬比賽已罕有參賽者自行飼養神豬,而是重金向專業神豬飼養者購得。與犧牲精神之本質已有違背。
虐養或供養
近來動保團體以媒體、行動劇及法律手段,抗議神豬其實是被「虐養」,要求中止;信仰者則以供養之盡心盡力回應,認為團體係誤解或曲解神豬飼養行為與儀式;官方則對此爭議,表達尊重民間習俗之意。
義民爺信仰之神豬文化有其兩百多年來特殊的歷史背景,而且其本質在於對因公殉難者之崇敬以及無主亡魂之悲憫,神豬龐大的身驅及裝飾固然令人炫奇及爭議,但我們應該回歸信仰儀式之犧牲本質。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