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蔡依璇、宋佩遙/新竹報導】峨眉鄉的中盛村,一群關心家鄉的地方青年,因為故鄉面臨著分成五期、82公頃的大規模開發,開始審視外來開發案對峨眉生態的影響,並提出對故鄉母親河——峨眉溪支流的未來想像:連結在地學校成立溪流教室,帶領學生用雙腳觸碰溪水、走入環境。居民們一致不希望開發的汙水進到中盛村,「開發這片土地對環境的衝突,不應該劃分成五期看待,應該要把全區82公頃放在一起去思考。」監督開發與深耕聚落內的生態文史,將是地方青年未來最大的目標。
採訪當天,《客新聞》記者與峨眉返鄉青年鄧君婷,約在中盛村的信仰中心國王宮見面。個子不高的鄧君婷,站在廟前,拿著地方青年自製的簡報圖卡,有條理的介紹這個約七百人居住的小聚落,未來將面臨哪些開發危機。
回望峨眉 當隔壁寶山變成科技廠
他直率的用客語自我介紹,要大家稱呼他「滾婷」,「海陸腔唸君婷的『君』,近似『滾』的音」。
以前在新竹市工作的鄧君婷,在3、4年前創立了書粉絲專頁「滾回家」。「滾回家」對他來說,不只是名詞,不只是綽號。鄧君婷把「滾」當成動詞,在去年正式辭掉工作返鄉。
回到峨眉的關鍵,是看見連結峨眉、寶山,每次離鄉、返家會經過的三峰路,因為竹科發展需要,一條山窩地形上的蜿蜒產業道路被填平、拓寬成四線道的開闊大路。筆直開闊的大路,為生活帶來了便利性,但現代化的「客庄地景」,對故鄉的發展是好是壞,鄧君婷在心裡打上一個問號。
「竹科往大新竹擴張的觸手正在伸進峨眉。」從小在峨眉自然環境中長大的鄧君婷,用擬人化的方式形容這5期開發案。他觀察到峨眉有許多為了滿足都市人對田園想像的露營區、小木屋。峨眉不只是中盛村,中段的石井村,以及與苗栗接壤的復興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就像隔壁寶山,山窩變成平地,已經有著太過激烈開發的環境地景,人的力量真的好大!」鄧君婷說的是寶山鄉大崎村,當地居民家園、農田被徵收,換成一棟棟科技廠房平地而起。峨眉目前的開發案,雖不至面臨搬遷危機,但當地居民仍難掩優心。
生態教育 找回峨眉客庄歷史記憶
另一位在峨眉溪畔經營「無負擔農場」的劉奕,大學畢業就回到峨眉從事有機農業。他說,大家初步了解這系列開發案後,發現開發地點就位在峨眉溪支流上游,與每個峨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因而著手進行初步的生態調查,希望進一步了解這條溪流,棲息著哪些動物,若上游水源不再乾淨,有誰會受到影響。
劉奕說,大家這兩個月以來已經走了峨眉野溪十幾次,「大家持續用不同角度、將不同專業帶進這裡,認識屬於家鄉的這條溪」。
許多人是因為這次開發案,才認識到原來家鄉有著一條「這麼靠近聚落,這麼安全的平地野溪」,更發現原來野溪與自己居住的聚落產業歷史有著密切的關聯,大家有共識希望透過野溪,找回大家對峨眉客庄地景的記憶。
「現在人跟環境距離被拉遠,要重新找回對溪流的感覺,必須讓大家有機會下水。」鄧君婷、劉奕與其他青年提出對這條野溪未來的想像。
兩人帶著記者來到中盛聚落旁的溪谷,他們站在橋邊對著野溪比劃。他們想像中的溪流教室,會從橋邊居民早年開墾梯田的舊址下水,帶著學員慢慢往上游,走過一處斷掉的古橋,再從野溪與另一段茶園交界處上岸,全程大約1至1.5小時。要透過增加繩索等安全措施,成為適合學生與觀光客的場域。
凝聚共識 居民護野溪籌組志工隊
鄧君婷說,居民與地方青年目前的共識,是先盯緊溪流的發展狀況,與鄉親籌組守護志工團隊。尤其現階段廠商正在進行水土保持的沉砂池施工,需要居民一起監督,並尋找專業老師協助,持續水質監測與調查。青年們都認為,峨眉的其他溪流已經面臨太多的優養化、豬大便廢水排放,野溪上游開發帶來的污染,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
「關心峨眉發展的青年非常多,我只是其中之一。」鄧君婷說,每一位青年們都擁有各自的專長與專業,大家各司其職,他自己則是因為在峨眉工作,待在社區的時間最多,因而擔綱起與居民溝通的橋樑,透過逐一拜訪,讓居民瞭解到中盛村面臨著大規模的外來開發。
鄧君婷用水墨暈染來形容這些本不屬於峨眉的外來開發,「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共識,如何找出當代客庄要怎麼解決這些事情,或是選擇共存,而不是只有一種要開發的聲音。」
如同「滾回家」臉書所寫道,「時間會醞釀,土地會肥沃,河流會清澈,伯公會保佑,中盛村的丘陵、田園與溪流,終將開出美麗的花朵」,居民只期盼峨眉這塊半月形的沖積河階面臨的開發危機,最終能在開發與生態保存之間取得平衡。
看更多《客新聞》:hakka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