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台灣半導體產業享譽全球,但美中兩強持續角力,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延燒,國際環境掀起「台灣+1(Taiwan+1)」的要求,期望台灣晶片不只在國內生產,也要有一個以上的海外生產基地,以分散風險。學者指出,面對各國大廠持續布局AI晶片製造跟能力,台灣可能面臨全球市占率衰退的狀況,如何鞏固自身優勢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國際大廠考量地緣政治風險及供應鏈韌性,國際愈來愈多聲音,希望台灣能夠響應「台灣+1(Taiwan+1)」策略,這也是晶圓製造龍頭台積電近年頻頻啟動海外投資計畫,先後赴美國、日本、德國設廠的原因。
中經院今天 (23日)舉行「地緣政治、政府新政與前瞻科技發展研討會」,探討AI研發與應用、半導體與晶片領域等主題。
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分析師黃仁志表示,目前政策主打的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半導體就是其中一環,力拚成為全球全供應鏈的主導者,延續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奠定台灣未來發展國力。
近年來,各國政府均體認到,晶片不只是單純產業,更攸關國安,因此積極投入、盼能強化自身產業實力。
亞洲方面,黃仁志指出,中國成熟製程產能提升,先進晶片能力仍在努力,韓國著重記憶體晶片加上半導體聚落,日本則以設備材料槓桿製造能力。
黃仁志認為,從大趨勢來看,台灣在優良晶片技術代工下,產值仍會成長,但面對各國大廠持續布局AI晶片製造跟能力,台灣可能面臨全球市占率衰退的狀況,如何鞏固自身優勢將是未來重要課題。
隨著人工智慧(AI)商機大爆發,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基礎,具有利基,中經院第二研究所分析師洪尉淳從日本、韓國的發展現況,思考台灣策略可以如何精進,並提醒台灣政策目前多屬大方向指導原則,可以思考是否需要針對特定產業,提出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