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中央氣象署今天宣布,明天(9月1日)起,地震告警訊息發布條件,新增芮氏規模6.5及震度3級以上地區,提升警報覆蓋範圍,估計可增加2到3秒應變時間。

地震測報中心提醒,地震發生時,在室內民眾,應迅速尋找掩護、遠離窗戶和吊燈等易碎落物;若在室外,應尋找開闊地蹲下並保護頭部;而駕駛車輛中,則應減速靠邊停車,等待地震結束後再行駛。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目前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地震速報」屬於國家級警報,是在2016年上線,發布條件為當地震預警系統「預估發生規模5以上地震,針對預估震度可能達4級以上的縣市民眾」,但今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大地震,現有地震告警機制導致部分地區震度被低估,發生漏報現象。

吳健富說,氣象署邀集學者專家及防救災單位討論後,調整地震告警發布,9月1日起,新增預估發生達規模6.5以上地震,且預估震度可能達3級以上的縣市民眾。他說,大型地震有一定破裂面積,發生破裂時間較長,以目前告警機制的初始震度推估,容易被低估,有必要調整。

吳健富說,大型地震具有較長搖晃時間及強大的低頻能量,高樓層搖晃程度相當明顯,有必要增加高樓層民眾地震應變時間,所以增加警報發布條件後,可以涵蓋多種地震情境,提升警報發布的覆蓋範圍。以0403的地震為例,台北最強震度在地震後16到17秒,若採新增的告警機制,可多2至3秒應變時間。

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統計,2022年至今,有8個地震規模大於6.5。

吳健富說,以新增發布地震告警條件及上述地震驗算後,警報發布的次數平均每縣市約增加1.4次,單一縣市最多約增加4次,同時兼顧地震防災實際需要及不擾民的原則。

根據地震測報中心試算,加入新的地震告警條件後,2022年至今,新增發布告警次數較多的縣市為北部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增加4次,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都是增加3次,高雄市、澎湖縣增加2次,彰化縣、雲林縣、屏東縣、台東縣都是增加1次,其他縣市則無變化。

吳健富說,加入新的地震告警條件後,北部縣市新增發布告警次數較多的原因,可能是場址效應,現有震度衰減公式低估地震震度。

災防告警細胞廣播訊息的「地震速報」屬於氣象署的「強震即時警報」服務,運用行動通信系統中的細胞廣播技術,在強震發生後的短短數秒至數10秒內,即時向民眾發送預警訊息。

地震告警國家級警報發布條件更新。中央氣象署提供
地震告警國家級警報。中央社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