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泰國境內最大的河流「湄南河」(Chao Praya River),千年來是曼谷的木船、渡輪與水上巴士等水運的動脈。湄南河也是流經泰國中部最大的水道,從北部那空沙旺省(Nakhon Sawan)綿延1352公里延伸到泰國灣,是暹羅虎魚(Siamese tigerfish)、巨型倒鉤魚(giant barb)與湄南河巨鯰(Chao Phraya giant catfish)等極度瀕危物種的家園。

但是近年來,湄南河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根據鹿特丹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Ocean Cleanup)的調查,雨水和洪水會將土地上的塑膠沖入河流,且缺乏環保意識的民眾在重罰下,仍不斷非法像河中傾倒垃圾,湄南河每年平均向​​大海輸送4000噸塑膠垃圾。

「河馬」上個月正式下水值勤。翻攝自Seven Clean Seas官方《Instagram》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曼谷近郊的查丹寺(Wat Chak Daeng)住持達瑪朗卡羅(Dhammalangkaro)表示,上世紀80年代,自己還只是個小沙彌,他記得瑪那時總會看到孩子們在湄南河裡玩耍,人們捧起河水飲用。但25年後,當他成為查丹寺的住持時,那些田園風光早已不再,當他來到這座超過240年歷史的寺廟時,看到髒兮兮的河流和周圍垃圾遍地的景象,他感到很難過,「從前,這條河裡充滿了魚,現在,河裡面不再有任何東西游泳了」。

達瑪朗卡羅知道,如果再不採取任何行動,情況只會變得更糟。他利用寺廟的場地建立了一個回收中心,從收集少量瓶子發展到每年升級回收300噸塑膠。與普通的寺院不同,查丹寺裡除了佛塔與經堂,還有日日不停歇的縫紉機、工廠裡才能見到的專業壓縮機和成堆的廢棄塑膠瓶,把四處收集來的把廢棄塑膠瓶製作成僧袍,更在新冠肺炎口罩荒期間,製作了大量再生口罩發送給需要的民眾,當時受到極大的關注。但他發現,最大的問題是他還是無法有效清理河流本身。

就在查丹寺因發送再生口罩被國際媒體報導後,致力於尋找塑膠污染解決方案的國際海洋環保組織「七座清潔海洋」(暫譯,Seven Clean Seas)首席執行官皮科克納齊爾(Tom Peacock-Nazil),找上了達瑪朗卡羅,經過仔細的研究與規劃,上個月共同推出了一艘名為「河馬」(Hippo)的太陽能垃圾回收船,船上的吊桿可以收集河面漂浮的塑料,太陽能供能的傳送帶再將垃圾從水中拖出並儲存在垃圾箱中,隨後這些垃圾經過手工分類後被送往查丹寺的工廠進行回收。

達瑪朗卡羅表示:「我想在河裡的廢物流入大海之前,就將其處理掉」。泰國海洋和沿海資源研究中心(Marine and Coast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re)主任查拉提普(Chalatip Junchompoo)認為,除了清除河中的垃圾外,「河馬」的存在也將提高人們對塑膠垃圾的認識,「當人們看到『河馬』時,他們會感到好奇,會想知道它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在那裡」。

泰國污染控制部(Pollution Control Department)指出,泰國的目標是到2027年回收所有塑膠廢料,高於目前的37%。無法回收的塑膠在可能的情況下被用作垃圾衍生燃料。「河馬」團隊每天將在船上工作至少8小時,並根據潮汐時間視情況調整工作量。「河馬」預計每年能從曼谷繁忙的水道中打撈出1400噸塑膠垃圾。

達瑪朗卡羅想出一種新方式,來鼓勵當地人主動把垃圾送給僧侶,「人們可以透過給我們塑膠瓶、袋子和紙張,來『做功德』。根據佛教的信仰,良好的思想、行為可以等同於功德,可以幫助決定一個人來生的品質」。僧侶們現在可以對多層塑膠進行「升級改造」,這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再生行為,查丹寺近期獲得一台新機器,透過一種稱為「熱解」(pyrolysis)的化學方法將塑膠分解成油,再使用兩台工業堆肥機將任何有機廢物轉化為肥料。

查丹寺獲得可熱解塑膠的新設備。翻攝自Seven Clean Seas官方《Instagram》

皮科克納齊爾表示,僅解決湄南河的問題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我們需要在岸上和河邊社區展開工作,以確保他們擁有所需的基礎設施,從一開始就阻止塑膠洩漏到環境中。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做這些事,我們不必作為一個組織而存在,『河馬』也不需要漂浮在河裡,但在那一天之前,我們將繼續以最好的方式,把我們所做的事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