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近年受到疫情、戰爭等影響,缺藥頻傳,不少病患堅持選擇原廠藥,也因此習慣至大型醫院就醫。藥界指出,其實大多有相同成分的替代藥品,呼籲民眾拋棄品牌迷思。衛生福利部將推動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以利打破原廠藥迷思,預計10月起從牙科診所開始試辦。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以過去曾出現缺貨的「普拿疼」為例。他說,普拿疼是鎮痛、解熱劑,成分是乙醯氨酚,有高達10多種可替代品項。然而若處方箋上寫的是「普拿疼」,而非「乙醯氨酚」,一旦普拿疼缺貨,藥師就難以調劑。盼推動加快腳步,積極改革,讓健保永續經營。

「原廠藥」指的是藥廠經過長期研發與臨床實驗、取得專利之藥品。在專利保護期內,只有該藥廠可以生產;「學名藥」則是指待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在證明品質與療效相當的情況下,所生產的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藥品,即常聽到的「三同藥品」。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研發成本投入的不同,因此,在價格方面,學名藥比原廠藥較為低,對於降低醫療支出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故國際間均鼓勵使用學名藥。

學名藥與原廠藥為同成分、同劑量及同劑型。食藥署提供

金舜過去已多次提醒,多數國家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上不會寫出商品名,「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但台灣卻皆以商品名為主,只要單一產品缺貨,就容易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的替代藥,民眾卻不願意使用。藥界過去多次倡議台灣跟上國際腳步,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打破「原廠藥」迷思。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今天表示,因應外界需求與參考國際做法,如大英國協等,從今年10月起牙科診所率先試辦,採取2階段漸進式執行。第1階段申報方式不變,但醫師標示藥品不可替代時,必須將不可替代原因註明清楚,間接讓藥品可以替代,相信可逐步避免社區藥局無同商品庫存時,無法開立其他同成分藥物的窘境。

龐一鳴表示,健保開辦之際,因申報涉及費用一定要使用商品名,系統才會如此設計。「現在麻煩的不僅是習慣,系統需大調整 」。預計試辦半年後,牙科診所系統完成重設,藥品處方箋再改為成分名申報。至於醫院與西醫基層診所試辦,視牙醫成果執定,暫無時間表。

民眾如對學名藥有相關問題,可以向專業醫師或藥師諮詢。食藥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