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做為台灣人有些事總要挑戰一次,像是爬到3952玉山三角點,跟媽祖去遶境,或一次性環島一周;有些事沒去過總是不甘心不夠歡樂,去搭阿里山小火車、去澎湖坐船看玄武岩,或者在墾丁大草原看星星;有些名詞只要是台灣人,聽到就會激動莫名泫然欲泣,像是玉山群峰,清水斷崖或和阿里山日出。
台灣印象無論如何都跳不過阿里山,大學前的阿里山印象非常模糊,記憶都在搭火車繞來繞去,直到大學第一年搭祝山線看日出,1986年1月阿里山森林鐵道祝山線開通,去祝山看日出的熱潮至今仍然是台灣人旅遊路線的首選,當時並不知道自己是體驗這條熱門路線的早期遊客之一。
然而祝山線對全名為「阿里山林業鐵路」(簡稱阿里山林鐵)所建構的鐵道網,其實是很後來的事,1983年阿里山公路完成幾乎取代了阿里山林鐵,這條線是以觀光目的為考量修築的鐵道,開通至今,無論有沒有搭過都已成了國人的集體記憶。
當然阿里山林鐵並不是為了觀光修築的的鐵道網,歷史必須追溯到1900年日本時代總督府的林業政策,1910年開通歷經百餘年,今年又再因為觀光路線經營與中斷15年再度全線通車成為熱門話題。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給南台灣的災難,沒有避掉這條百年鐵道,鐵路全線停駛,雖然陸續恢復部分路段通車,直到2023年日新42號隧道,今年3月屏遮那接軌,才真正的全線完成。
作為全台知名觀光路線,或許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會認為自己對它很熟悉,事實上並不如此,就像我一樣,以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裡交錯的鐵道就是阿里山林鐵的全部,即使是所在地嘉義縣或身處鐵道旁的在地居民可能都不了解這條鐵道線,更不懂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與對台灣人的意義;龐大繁複的地景、台灣人幾百年來在此累積的生活文化,是多麼的深邃並且優雅迷人。
值此之際,《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一書出版,或許能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理解這個百年資產,作者吳明翰能拍能寫,以幾近全紀錄的方式完成這部作品,全書幾近一半的照片把廣角開到最大,俯視的角度讓坐在車廂裡的人可以認知自己所處的宏觀位置,這是一種把自己跟地理連結得到的謙卑態度,自我在座標上何其渺小,林木深處裡的一點點。
這本書也算是阿里山林鐵的百科全書,舉凡台灣林務百年來的歷史脈絡,鐵道修築知識放在特殊地形裡需要克服的困難,最令人嚮往的森林時光是多少人拓墾的足跡,竹構在台灣人的生命中扮演了何其重要的角色,剛看完國美館的《日月頌:顏水龍與台灣》的人,一定會有更大的體悟。
回到觀光客的身份來看2024年7月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這件事,做足了功課,去阿里山就不再會只有森林遊樂區裡的小火車跟看日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