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事實上,宜蘭的稻田是晚稻田不是早稻田,因為一年一作讓農夫可以以緩慢的步調從事農作,到了暑假,全台幾乎要開始二期水稻耕種了,唯獨宜蘭還可以看見稻浪翻飛。

在採訪他們的過程中,時不時的感到《少年葛瑪蘭》的春天經常用憂鬱的眼神看著遠方,或者一進入大里地界,直視龜山島的那一刻,潘新格從書頁中跳出來,更多時候我用黃春明或簡媜的主角來理解他們的性格,此刻,正式介紹他們時,全都成了日劇中的熱血農夫,《下町火箭2》裡返鄉接下祖傳耕地的會計部長,《夏子的酒》裡面,栽培會中有各種理由實踐有機耕作的農夫,或許可以用像太陽般熾熱的力量來描摹他們和他們勤懇栽種的稻米。

《呷飯(puínn)配滷蛋:宜蘭米故事特展》中,有十五支影片和肖像紀錄在宜蘭實踐自然農法的農夫,以及推動有機米品牌的稻農家族或農會產銷班,他們正好涵蓋了宜蘭十二個行政區,追逐著他們在稻田裡的身影,也正好可以從山到海途經平原遊覽一圈。

如果你想要沿著火車路線,從頭城開始也就是蘭陽博物館的所在地,看似海岸路線實是山海交錯的奇景,除了如今已成夏日衝浪勝地的頭城海岸,別忘了此處是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的奇景路段,在大金面山腳下耕種祖居地的林寶隆是一位獨身女性,在金面地區還保有的少數稻田中,過著每天除草六個小時的生活,一如她種的稻米供養虔誠的修行人,她也日日勤耕,能開大型耕耘機、割稻機,父兄過世後獨當一面,攬下所有的活。

接著是為了鳥在壯圍租地當農夫的林哲安,他會帶你去河堤上指著蘭陽溪口細數牠們的路徑,他聽音就辨鳥,而我們只能望著天空中的身影不識隻鳥一滑而去,所以蘭博的展間有他的執念所拍下,會唱美聲的棕扇尾鶯,成群的花嘴鴨或白腹秧雞。

過了蘭陽溪是五結,歷久米心的陳君浩是育苗高手,很多初入行的新稻農都曾經來打工搬秧苗,自己育苗就能任性的選最難種的品種,而他標榜產地直送。再下來就能到蘇澳泡冷泉,聽陳旺德如何叫小鴨來吃飯,他的合鴨米種在父祖之地,田中央那棵百年黃槿樹下有冷泉,是他瞇了眼看鴨子鬧騰的乘涼好所在。

到了南澳海岸社區,宜蘭最南端是有些西岸人最遙遠的距離,來此實踐秀明農法的自然田黃仕聰堅持最久,新來乍到的張明麗經營水月農莊,他們都是跟秧苗稻穗大自然唱和的一把好手,地震來時能讓身體感受震動的美妙之人,就跟他們在海岸邊耕耘的多彩田地一般。

或許你以為翻過太平山就能去樂水找王舜安和偕武琳買人間樂水日曬米,抱歉,豪大雨之際只能遙望蘭陽溪對岸的北橫入口,連過個橋都戰戰兢兢,連最近的距離三星天送埤都難去。說到此,沿著台七丙往山下走到七星就是宜蘭的糧倉了,遠近知名的稻鴨米,三星農會的有機稻米產銷班第一班,班員年產值最少都能達到兩百萬元,驚人的農耕成就,增添返鄉青年的信心。

共享安農溪帶來的富饒還有冬山鄉,邱俊維經營的柯林湧泉米來自於守護的百年大圳,站在安農溪分洪堰上,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龜山島,燦燦日光奪目揮灑黃金稻浪,一如羅東伯拉河的戴坤星虔誠地利用羅東溪,這水是上帝之水讓他提早退休過著牧歌般的生活。

蘭陽溪對岸,員山深溝聚集的「半農半X」們早已遠近馳名,各自懷著對環境、社會和人生理念的新農已成資深農,從各地來此種稻,發展出各式稻米農創產品,為這個古老的行業帶來活潑的氣氛,宜蘭米的新生活力在此。

再過去一點的宜蘭市則有經營四代人的碾米廠,終於建立了品牌進士米,劉國順和兒子劉凱涵不斷以參加國內外優質米評比跟賽事,要求自己在種植上精進,在碾米保存米上投資設備,保證宜蘭米的品質。

來到吳沙的應許之地礁溪有民豐有機米,帶著拓墾的精神打進美加台灣人經營的超市,游建富除了管理澤蘭宮參與公共事務,對於新事物推動不遺余力,並傳承給兒子游勝文,作為第二代他在行銷稻米和食農教育上做出口碑,打造的食農場域,讓遠從國外來觀摩的學習者直接體驗。

百年農耕可以衡量,千年農夫的力量難以丈量,這些打造宜蘭米地圖的農人傳承了幾個世代,讓我們跟著他們的腳步暢遊宜蘭吧。

老樹、合鴨、林旺德與蘇澳冷泉。蕭秀琴攝
七月稻浪翻飛人間煙火。蕭秀琴攝
稻農身影。蕭秀琴攝
在宜蘭吃的宜蘭米飯。蕭秀琴攝

蕭秀琴專欄/來去宜蘭呷飯配滷蛋

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