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宋佩遙/桃園報導】「這部片最困難的地方?沒有一個地方不困難。」紀錄片《客人主人》導演沈可尚笑著回答提問。《客人主人》片長110分鐘,卻是經歷5年田調、研究、梳理素材濃縮而成。沒有客家血緣的沈可尚,自稱是「客家小白」。過去5年,他探究客家族群在台灣土地上生存故事的歷程,反思自己以前或許不自覺得地陷入「福佬沙文主義」,「要改變自己的觀念,一定會有不適應,但我不會迴避。因為不適應會幫助我們思考,過去的理所當然到底從何而來。」
「把大家抓到電影院上歷史課很可怕,但我用盡全力讓紀錄片好看、也吸引人。」曾拍攝《賽鴿風雲》、《野球孩子》、《幸福定格》等議題影片的沈可尚,接受「講客廣播電臺」節目《Good morning! Hakka!》主持人宋菁玲與《客新聞》專訪。他說,過去的拍攝題材,都是他的人生遭遇到了、想要探究而拍攝,《客人主人》是他第一次觸碰族群議題。
為何很重要?沈可尚先為自己上歷史課
「客家我不了解、歷史我不熟。一開始以為是要拍攝廣告。」回憶起與客委會、客家電視討論過程,沈可尚說,大家都認為台灣不需要多一支廣告,而是需要一部台灣客家史。客委會與客台的態度,令他開始思考這件事情為何很重要,為何在這個時代,需要伸張族群歷史?「我身為河洛人,怎麼沒有這個意識、不去伸張歷史以及思考我是怎麼來的?」
1988年底的「還我母語運動」,當時就讀高中的沈可尚,站在忠孝東路上,向爭取「說母語」的客家鄉親揮手。他事後回想才意識到「原來客家人要說母語,必須要站上街頭。」客家族群在台灣有數量龐大的人口,「但他們的生命處境好像跟我不太一樣?」
沈可尚觀察,客家族群不會群體中輕易地表露自己的身分,甚至在《客人主人》紀錄片首映後,他與老朋友閒聊,一位共事20多年的工作夥伴才透露,他也是客家人。「大家都愣住,都工作20年了,怎麼沒聽你講過?」
「歷史紀錄片最困難的在於,史觀是什麼?」沈可尚直言,人的故事會比較感性,但談歷史就要非常理性,不能說錯一點東西,也不能含糊帶過,必須呈現當代思潮、反映人性以及客家族群經歷300年歷史的抉擇。團隊做了很多功課,「拍攝的前兩年都在讀書、讀書、讀書、拜訪、拜訪、拜訪,定調怎麼要說這個故事,3年就過去了。」接著還要訪問各專家學者,梳理要用什麼觀念往下推衍。
用音樂呼應歷史 串連客家300年故事
為了讓觀眾進入嚴肅生硬的歷史長河,沈可尚做了許多嘗試,原本希望利用專家學者「眾口鑠金」,講出客家在這片土地上的大歷史,但後來發現單純的訪談剪接並不可行。
要怎麼讓題材軟化,讓觀眾閱讀硬歷史可以自在地進入,成了紀錄片的難題。沈可尚剛開始只有抽象的概念,剪輯的過程中,「發現音樂放下去後很不錯」因此開始大量收羅音樂,想到透過創作來詮釋過往的歷史故事。「歌決定了,符合紀錄片的軸線,才找這些作品的音樂人。」音樂選擇,不是只看旋律或歌詞,而是兩者都需要參照。沈可尚開始動筆寫下故事,透過林生祥、謝宇威、鍾永豐、顏志文、彭佳慧、羅文裕、羅思容、黃子軒與春麵樂隊等人的視角,串連客家300年故事。
沈可尚舉例,「『義民』這個詞聽了一輩子,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解後,他發現這群人從人變祖先、變英雄,慢慢神格化。這是非常迷人的轉變,一大群小人物如何變成族群的信仰?羅思容〈褒忠讚歌〉歌詞,「擎起腳頭握緊拳頭,保衛家園勇往直前」合唱團版本的氣勢萬鈞,成了沈可尚講述義民的不二選擇,「這是一群人的情懷與氣概,不是為了個人的私利,當時的客家人面臨族群的生存抉擇,犧牲生命在所不惜。」
講述還我母語運動的歷史,沈可尚選擇了春麵樂隊的〈爬山〉:「走啊,沒人想去的地方;還更快一點,起床,不然會來不及。」他說,春麵寫這首歌與還我母語運動沒有直間關聯,但歌詞裡,大家都認為「今天」很重要,有著同樣的目標、往同個方向前進,「好符合這場運動的心境。」他相當喜歡這個段落,剪輯的傅榆,跟他選擇了同樣的歌詞段落呼應畫面。
《客人主人》片中,利用說書人軟化生硬內容,面對沒有「畫面」的故事,沈可尚還透過動畫來輔助觀眾走入歷史,「片中有兩種動畫。一種協助觀眾釐清什麼是客人主人概念,需要一個視覺畫面講述這個哲學辯證;另一個則是史實、歷史的重現,要透過動畫協助觀眾參與情境。」為了不讓說書人像在演講一樣,畫面、空間要有訊息量體與視覺呈現,因為缺乏圖像資料,沈可尚把腦筋動到了AI頭上,既然是藝術與美術表現,團隊反復輸入關鍵字:客家人、山上、茶葉、建築物、人的穿著指令,AI慢慢開始產出接近團隊想要的元素,「作為氣氛與氣質的畫面,很多都是AI幫忙算出來的圖像,否則那些時代怎麼會有圖?」
要看客家史 必須看見台灣族群的狀態
「要談台灣客家史,就不能迴避族群流動與世界經濟的關係。」《客人主人》總顧問、陽明交通大學客家學院副教授羅烈師建議,沈可尚在片中從東印度公司開始講起,用經濟脈絡來切分,透過經濟看客家人如何找到自己的身分,透過經濟實力與其他族群有好的平衡。因此,在六堆客家部分,他從水稻一年雙收著手;北客則因為淺山地區經濟資源豐富,在戰爭需求下,樟腦成為搶手貨,因此從姜家切入,看到客家地位的崛起。
沈可尚透露,過往拍訪談紀錄片,受訪者都是看著他講話,「歷史紀錄片是要說故事給觀眾聽、要讓訪談者隊的鏡頭講才對。」為了不讓受訪者尷尬,他把鏡頭前的反射玻璃,利用傳輸技術換成他的臉,讓受訪者在跟他聊天似的,直接跟觀眾對話。
「影片大脈絡是,原本我被稱為客人,最後我如何和大家一起成為合宜的主人。」沈可尚說,這是歷史,也是歷程,順著經濟、政治脈絡走,可以很自然地去辯證這件事情。政治、經濟影響著每個族群爭取平等、崛起、失落、隱形以及如何在社會找到自己的定位,「我自己在做這部片,強烈感覺到不是台灣客家史而已,因為要看台灣客家史,就要看到台灣族群整體的狀態。」
沈可尚在拍攝過程中開始自我反省,「以前我就是大家口中的福佬沙文主義,以為自己尊重任何人,但卻在理所當然中不停犯錯,冒犯其他族群。」他認為,調整一個人的觀念是漫長旅程,只要涉及到改變,一定會有不適應。「我沒有要迴避這個不適應,這個不適應,會幫我們思考過去的理所當然到底怎麼來的。」他認為《客人主人》非常適合非客家族群觀看,這是他拍這部片非常強烈的使命與動機。
「我不是客家人,我用自己的方法靠近客家文化。」回首過去30多年的客家運動成果,如今的族群問題真的沒這麼嚴重嗎?沈可尚認為,族群間要多麼融洽或平等,可能是有些天真的期待。他反而認為,若能讓各族群、文化、語言都在公平資源下被照顧到,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敵意,每個人都可以覺得對方的權利一樣重要、說的話跟自己一樣重要,這就夠了。
《客人主人》將於6月29日(星期六)晚間9點在客家電視首播,7月6日(星期六)下午2點重播,全台影廳巡演的相關資訊可關注《客人主人》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