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洪藝晅、范修語/桃園報導】北部客庄最大的火車站——「中壢車站」,因應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即將在15日深夜走入歷史,接下來的輸運重任將交給一旁的「臨時站」。最後的這段期間,站內架起倒數計時器,也開放空間讓民眾用便條紙留下祝福語及心情故事。不少中壢、平鎮地區的居民利用空檔,特地前來追憶,無論是學生,或是上班族,又或者是從小居於中壢的長輩,他們不約而同強調,車站是他們從小到大生活的一部分,雖然不捨,但對未來的新站抱持相當大的期待。
作為全台運量排行第3、平均每天旅運量超過4萬7千人的車站,中壢車站(舊站)前已架起三座大帳棚,為16日將舉辦的中壢新站開工典禮和臨時前站啟用做準備。面對舊站的右手邊不遠處,臨時車站正在進行收尾工程。臨時車站建築包括車站大廳、機車停車場及臨時行李房等,工人在雨中作最後確認,為16日開始的輸運工作做準備。
舊站倒數時光,《客新聞》記者來到站內,中壢在星期五的午間下著滂沱大雨,但不少民眾仍特別前來回憶自己與舊站的點滴。一位家住中壢在地的蕭姓同學,即因為舊站即將停用,特別來這邊看看。他受訪時,笑著說自己對現在的沒有那麼滿意,但他因為對火車有興趣,時常會來舊站拍攝鐵道,且車站乘載著他高中三年得回憶;對於未來的新站,則是抱持著相當大的期待。
許多人跟蕭同學一樣,受訪時往往先是自嘲這是網路票選「最醜的車站」,但他們每一個人,卻都在留言牆前佇立許久。有的會拿起手機拍下倒數時鐘與便條紙,有人會用一旁的拍貼機,拍下自己與中壢車站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樣貌,更多的人則是是拿起筆寫下對車站的祝福:「醜小鴨要變天鵝」、「滿滿回憶的車站」。
家住平鎮的劉小姐,同樣特別過來舊站拍照,他駐足在留言牆許久,也在拍貼機前拍了幾張自己與車站的合影。劉小姐說,平鎮沒有車站,因此高中、大學要搭火車,一定要來中壢,舊站是他青春回憶的一部分,對回憶消失有些不捨,因此他寫下對舊站的感謝,也向車站說再見。
中壢車站在日治時期是木作站房,稱作「中壢驛」,1950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是台灣在二戰後最先改建的車站。1970年,因為地方發展,中壢車站再度改建,也成為當時台灣率先「二度改建」的車站。
2020年拍板的「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未來將地下化的中壢車站是工程指標項目之一,由於牽涉台鐵、捷運及機捷延伸線地下隧道施作順序及站體銜接,中壢車站後站、前站已輪流進行一連串工程。
依照計畫,中壢車站地下化預計2033年完工通車,預計完工後地下1層為穿堂、地下2層為台鐵月台、地下3層為捷運,地面上將有桃園市政府及台鐵共同開發的3棟大樓。
年過80的「王哥」,是中壢在地客家人,聽聞車站將拆遷,昨日甚至刻意從中壢搭火車到台北回憶昔日風華,今天則再度回來拍照,他笑說,從小看著中壢車站長大,最大的變化其實是從以前票卡進站,到現在會刷悠遊卡、網路購票。他跟我們細數中壢車站80年來的歷史,還包括1977年的中壢事件,對政府不滿的民眾,在街上示威抗議,「當時資訊比較封閉,對這樣的抗爭事件相當震驚,不過放到現今社會,其實相當自然。」
同樣住在平鎮的黃小姐則是順路前來拍照。他說這象徵時代的變遷,希望有機會能保留一些舊站的文物,讓未來的大家知道舊站的樣貌。黃小姐說,大家之前對舊站的評價都比較負面,中壢算是文化的大熔爐,未來有新的車站能有新的氣象,也會期待新站的建設會做到什麼程度。
當雷雨停歇,午後的陽光灑在車站的正面,前來拍照留念的居民越來越多,不乏拿著專業大砲的民眾進到站內捕捉火車進站瞬間。儘管各界認為,車站外長期的封路施工與改道,是中壢商圈沒落的原因之一,不過觀察下來,就算非通勤尖峰時段,車站人流仍相當可觀,不愧為全台運量排行第3的車站,閘門開關聲響幾無間斷。
我們使用空拍機從遠方鳥瞰整個車站,遠遠即可看見臨時站已經完工,且軌道都已鋪設完畢等待轉換。依照鐵道局與台鐵的規劃,今天晚上10點40分至明(16)日清晨6點15分,將進行舊站與臨時站的軌道切換,部分列車截短行駛及區間車停駛,改由公路車輛接駁。
隨著臨時站啟用後,既有的前站將由台鐵進行設施設備搬遷,預計今年9月正式拆除,騰出用地讓未來將地下化的中壢永久車站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