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講客廣播電臺》推出全新節目企劃,首次聚集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
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客家研究或客家政策中,客家人口數的了解,具有其重要性。過往,經常是根據歷史文獻做進一步的推論,或根據客家社團的估計,甚至是根據如村里長的觀察進行估計, 雖然都具有參考價值,但乏估計之客觀基礎。本講次,介紹客家委員會成立之後所進行的台灣客家人口調查的發展、抽樣設計與樣本配置之演變。
客家人口調查的發展
客家委員會在成立初期,便有精確瞭解客家人口數與分布的需要。客家委員會於民國93年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CATI),首次針對全國368個鄉鎮民眾進行抽樣訪問。
自民國93年至110年歷次調查,均採用電話隨機抽樣進行調查訪問。在規劃民國105年調查時,有鑑於行動通信裝置的迅速發展與普及,民眾的生活型態及電話使用習慣隨之改變,傳統市話可以接觸到民眾的涵蓋率不斷下降,透過市話訪問蒐集民意可能存在著「樣本代表性」的疑慮,因此在民國105年調查時納入「多元調查方法整合」的方式,應用行動網路調查蒐集只使用行動電話的「唯手機族」(市話無法接觸者)之樣本意見;民國110年調查更進一步新增手機號碼抽樣調查,蒐集手機使用者民眾意見。
抽樣設計與樣本配置之演變
91年客家人口調查的抽樣設計重視各鄉鎮市區的客家人口分布,每個鄉鎮市區配置約100個樣本,抽樣誤差最大約為±9.8%。93年調查採二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首先以各鄉鎮市區電話住宅用戶為母體,然後從樣本戶中隨機抽選0歲以上民眾進行訪問,完成37,693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約為±0.66%。97年調查依據鄉鎮市區分為355層,考量人口總數、樣本抽出率及估計誤差,並增補93年結果的客家鄉鎮和人口低於1萬的鄉鎮。總計51,803份有效樣本,抽樣誤差約為±0.50%。
99年至100年調查在樣本配置上更重視前次調查結果的客家人口比例,考量客家人口密度和總數,進行更細緻分類。103年調查參考100年結果,將樣本配置修正為客家人口比例達15%以上的鄉鎮市區配置至少400份樣本,抽樣誤差在2.26%至4.84%之間。此調整旨在避免漏列或誤判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
105年(本年開始將「客語調查」和「客家人口調查」整合為一項調查計畫)及110年調查進一步將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參考比例調整到20%和25%,更接近33%的判定標準。此調整方案降低漏列或誤判風險,並提高調查資源和經費的有效應用及結果的精準度。
客家人口定義的演變
早年對於「誰是客家人」的問題,各界存在不同看法。91年「客語調查」時採納「主觀認同自己為客家人」或「父母中至少有一人為客家人」的定義,結合「主觀自我認定」及「血緣認定」等因素。93年的「客家人口調查」提出11種客家族群多重認定標準,包含「自我族群認定」、「血緣認定」及「語言認定」,可進行與客家身分認定相關的分析,了解其影響因素。《客家基本法》制定後,客家人的定義是: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為客家人的認定提供了法律基礎。不過歷次客家人口的調查,為了維持於過去調查之可比較性,仍然進行多達11種客家族群的多重定義之統計。
結語
隨著客家委員會的發展,調查的樣本配置、客家人定義及問卷變項,逐次有所不同,調查之原始資料目前在中央研究院調查中心公開向社會各界使用,使用時需多留意調查資料的基礎。
延伸閱讀:
張維安、蕭錦炎、廖培珊,2024,〈客家人口及語言調查之變遷脈絡〉,《2024年台灣人口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收聽快捷網址:您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