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住通霄原以蒐購古文物為業的陳水木(1960年生),因一張清康熙58年(1719)的「番子契」,才知祖先是「以物易地」取得道卡斯族土地,才能在臺落地生根,開始蒐集「番子契」,後與人類學家潘英海(1954—2017)合作,共同完成《道卡斯後壠社群、蓬山社群古文書輯》兩大本研究巨著,成為研究臺灣平埔族的行家。
「人常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我陳家則是『有唐山媽,無唐山公。」陳水木的「來臺媽」李慈勤是福建詔安縣客家人,帶著陳志城、陳志德、陳志誠、陳志興、陳志考5子來臺,向吞霄社眾「番」簽「甘願交換契字」,願意以布900匹、糖500斤、火油100斤,交換現今通霄的土地權。
陳家5兄弟拓墾有成,捐地創建蓬山(苑裡)慈和宮,乾隆38年(1773)慶成福醮,廟方也設「陳五志」功德祿位奉祀;而通苑地區早期有呑霄、烏眉、苑裡、房裡等社,呑霄、烏眉都是道卡斯族頭目的名字。
陳水木僅國中畢業,調酒師、廚師、推銷員都幹過,1987年他回鄉到中華工程公司公安科當約僱人員,晚間兼開「白牌計程車」,公安科主任郭二郎每週請他跑趟新竹,送東西給做古董生意的父親,經與郭父閒聊開啟他蒐購古物的興趣,1990年辭職全心投入。
另位貴人是古文物收藏家彭雙松,1991年初他在家門口清洗石磨被彭雙松發現,建議他在三義雕刻街開「古月軒」,做古典傢俱生意,也請他蒐購留聲機、真空管、舊相機、紅龜粿模、托盤……等古文物,他蒐購到的幾沒賺什麼錢就轉給彭雙松,但他留下少數較大、較有特色的紅龜粿模、托盤,後來古文物「水漲船高」,才讓他賺了錢。
陳水木兼開「白牌計程車」,常問乘客有無舊傢俱要賣?那時古文物不受重視,不是送他,他以免車資回報,就是很便宜賣他。他發現廢棄舊傢俱的抽屜、櫃子內還藏著不少古文書或老照片,「番子契」也很多,道卡斯族、巴宰族與漢人簽的都有。他收購古文物打出名號後,不少人主動跟他連繫。
那幾年他家運不好,有幾位親人過世,有回他到造橋豐湖村解家蒐購古文書,天賜佛院正在興建,有尊廣澤尊王神像被丢棄在倉庫,竟連續託夢給他,乃與太太林秀英焚香擲筊請示,若保佑他會帶回家奉祀,結果連續聖杯,如今廣澤尊王與祖先牌位並祀已廿餘年,不僅家運變好,讓他賺了錢,他也給祂打了塊金牌。
「1990年代李登輝就任總統,隨著臺灣民主化,本土文化受到重視,族群意識也高漲,平埔族研究變成顯學。」陳水木收藏「番子契」後,才知平埔族是臺灣最早的主人,閩客族群取得土地才能拓墾;他以前也不知有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因為教科書沒有,老師也不會教。
從1991年起連續7年,他踏遍大甲溪以北至楊梅的道卡斯族聚落,收購了三、四千件古文書,1998年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潘英海教授成立「平埔文化數位資訊網」,得知跟他連繫合作,發現陳水木研究道卡斯族是從家族、社區、社群到整個族群,有條不紊,所繪製的「道卡斯族各社分布圖」,是「5個博士都不一定做得出來的」,既佩服又驚訝。
古文書很多是閩南語,以漢字記錄,有些很深奧,陳水木也運用《彙音寶鑑》來解讀。他蒐購的古文書,經他整理、解讀後也待價而估,中央研究院、台灣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了典藏、研究,紛紛向他購買,而隨著本土文化興起,以前一張200元的古文書,有些已漲至好幾萬元,甚至更高。
陳水木收藏的道卡斯族古文契、古物還很豐富,包括百餘年來的大甲東陶,常有學者、研究生、文史工作者向他請益,他想建座道卡斯族文物館展覽,卻因地目不符作罷。他在臉書成立「道卡斯文史工作室」,與同好們分享,也參加「臺灣平埔原住民文化學會」,為平埔族文化的研究奉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