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庄中心/綜合報導】大家到客庄遊玩時,曾否注意過老屋屋頂上古色古香的紅瓦?客家國寶級瓦作匠師傅明光,近日在新竹芎林的鄭氏家廟為實作場域,傳授「燕尾脊施作秘笈」,不少年輕匠師前來學習。在先前的傅明光傳習計畫中,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曾拍攝職人紀錄片《傳、傳》,導演古少騏費時5個月時間,用鏡頭紀錄傅明光新建瓦作屋頂的過程,從上樑、釘桷仔皮、做瓦口、做邊帶、彩繪、剪黏、鋪瓦到完成,盼使傳統匠藝得以傳承與延續。

現年85歲的傅明光司阜為新竹竹東人,其從事泥水工程超過一甲子,是客家建築最後一代傳統習技藝出身的匠師,他以師承古法的鋪瓦技藝,驚人的耐力與細膩的施工技法,屋頂不作防水毯,以縝密工法達到不漏水的效果,2016年獲得文化部頒定為土水修造技術瓦作類指定保存者。

也因為傳統技法傳承刻不容緩,文化部文資局與新竹縣政府2022年合辦「重要土水修造技術——傅明光保存者傳習計畫」,當時以傳授基礎的古早水土瓦作技術「仰合瓦與田埂脊」技法,如今第2期計畫課程難度更進階,傳授「筒板瓦與燕尾脊」技法,參與的11名學員中,學員都是實際從事傳統建築土水修造的匠師及從業人員,其中有9名具瓦作、泥作傳統匠師資格。

新竹芎林下山水尾的鄭氏家廟,興建至今已有120年歷史,儘管沒有文資身分,但鄭家各房秉持著對老屋的情感,不僅修繕老屋,更決議以古蹟標準來翻修,大樑選用屏東大武山林場的國產材,屋頂瓦作則是與傅明光保存者傳習計畫合作,就是希望老屋能完整保留客家傳統建築的典雅俐落。

「我盡量地教,你現做現學,學到就是你的福氣,我不會藏私,藏著要做什麼呢?手藝這回事,有動手做才有錢。」傅明光在2022年的傳習計畫和參加的學員們說,「每個人工法不一樣,做的耐度也不一樣,這是個人的技術,我做了一輩子也還要學,活到老學到老,沒有停止的一天。」傅明光秉持學無止境的精神,不畏寒暑,在瓦屋上穿梭工作,儘管是目前業界現場施工匠師中年紀最長者,但施工身手卻比許多年輕人還要靈活。

建於1904年的鄭氏家廟是一座七開間的客家老屋。鄭香辰提供(資料照)
國寶級土水大師傅明光,為台灣為傳統瓦作的代表匠師,圖為客傳會《傳、傳》劇照。古少騏攝

在古少騏拍攝的《傳、傳》紀錄片中,傅明光憶起過往,父親耕種茶園,兒時日子拮据,吃飯還要加番薯籤。家中排行老大的他,上學前要負責照顧妹妹。小學畢業後,14歲就到瓦窯工作,做磚、燒火、入窯等等各種都要做。其中燒火的薪水較高,但是耗時費工,不能停火、不能打瞌睡,沒有人要做的他就去做。在瓦窯工作兩年,賺來的每一分錢都交給爸爸,自己沒拿半毛,「只有理髮時,爸爸會給我錢」。

學徒時期,傅明光晚上會點油燈,用毛筆學畫花鳥和房子彩繪的卷書圖案,當時沒紙張可用,就拿水泥袋子等等不要的東西來學畫,好學的傅明光總是讓師婆喊睡才肯休息。「人死留名,虎死留皮,做東西要有良心,有良心就對了。」執業超過一甲子的傅明光,仍謹記師傅的教導:做得快,沒人知道,但做不好,大家會說做這麼粗,你的價值就不見了。」

「別人做的瓦作要防水毯,我不用。」傅明光在古少騏拍攝的《傳、傳》紀錄片裡,談到自己屋瓦房水的技法,因為新竹客家人的傳統是廳堂中心一定要「裝槽」,「裝槽」就是「裝財」,水會裝財,不能倒覆,倒了對客家人來說是不好的預兆。傳習計畫的主持人鍾心怡建築師提到,傅師傅的工法跟特色,就是不漏水的水平度技術,裝槽整槽必須呈現水平,只要水流能走在正中間,就不會漏水。

「釘桷皮」的釘法也藏有客家的傳統學問。傅明光說,房子的桁木一定要單數,桷皮要照「天地人、富貴貧」的規則去釘。「我們這邊是釘天釘地不釘人、釘富釘貴不釘貧。三跟六的倍數不可以用,不符數量就天桷,添到符合規則就可以了。」一庄一俗,每道工法背後皆蘊含了淵遠流長的客家文化與典故。

傅明光身手矯健,穿梭在屋頂施作屋瓦。圖為客傳會《傳、傳》劇照。古少騏攝

古少騏拍攝的紀錄片中,傅明光自我調侃,自己從小玩泥玩到老,學徒時期就有做鋼筋水泥的房子,但是不多,大部分是修理破損嚴重的瓦房。由於地處偏遠鄉區,房子小、木匠難請,所以一般由木匠負責的桁架也要幫忙做。等傅明光出師的時候,才有機會新建大瓦屋。然而出師之後,他接到什麼就做什麼,從伯公廟到鋼筋水泥房子,勤奮好學肯吃苦,讓他成為全方位的傳統建築師。

「我們在工作時,人家稱讚你做得很細緻很功夫,你的價值就出來了。」後來傅明光甚至自己蓋水泥房子出售,從36歲蓋到70歲。

傅明光始終認為,「房子和人一樣,要能夠呼吸」,所以他的伏瓦裡頭都是空的,氣流可以透過這些空間,將熱空氣往上排出。房子能夠通風,整個房子才會健康,構造本身若能呼吸就可以耐久。由於時代潮流,傅明光三十幾歲後便完全投入現代鋼筋水泥建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傳統瓦作的案子,直到九二一大地震後,古蹟修復的需求越來越多,師傅才慢慢重新把以前所學發揮出來。並參與新埔劉家祠、北埔金廣福公館、北埔姜氏家廟、橫山大山背樂善堂、北埔慈天宮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修復工程。

古少騏在《傳、傳》紀錄片訪問「傅明光傳習計畫」的計畫主持人鍾心怡,談到在編寫《謹砌細鋪》專書時,她發現技藝僅僅一旁用文字紀錄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親身跟著師傅一起做才有辦法真正理解,而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把這些技藝變成身體記憶,她發現師傅的技藝都在他身體裡頭。於是提議要有不同的教學場合,尋找適合的案子,用實地施作的方式,把師傅最傳統的工法流傳下去,傳統建築的修復才會有傳人而不會消失。

2022年底,文化部文資局特聘傅明光在竹北舉辦瓦作傳習班,近年來也持續辦理技術保存者傳習課程,希望傅明光的珍貴技藝能夠傳承,讓傳統的紅瓦屋頂,永遠存續在這片土地上。

傳統客家建築的紅瓦屋頂。翻攝自傅明光司阜瓦作傳習粉絲團
傳統客家建築的房子彩繪圖案,圖為客傳會《傳、傳》劇照。古少騏攝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

天水堂留不留3/他山之石可攻錯 看見芎林鄭氏家廟的修建之路

【李台源、何柏均/新竹報導】面對具有文化資產價值的建築保存,與保障人民財產權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不僅是當代政府的…

客家榮耀/新竹水土師傅「瓦作」一甲子 人間國寶傅明光獲一等獎章

【莊勝鴻、蘇佑昇、范修語/台北報導】今天客委會頒發客家事務專業獎章,榮獲一等獎章的人間國寶傅明光,在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