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總統賴清德、副總統蕭美琴5月20日正式上任,就職國宴首度移師台南,並結合台灣各族群與各地豐美物產。其中,國宴第四道菜「客韻陳厚」竹筍菜脯雞湯,選用苗栗老菜脯與關廟竹筍,盼呈現台灣多元及豐富飲食文化。《客新聞》將一連三天,專欄介紹登上國宴餐桌的「老菜脯」,用文字展現菜脯經過時間洗禮,蛻變成客家飲食經典記憶的故事。
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單寧(tannin)有點特殊的氣味,很難具體的形容那股好似會沁入鼻子裡的味道,不過喝紅酒的人,為了表現自己懂紅酒,會以丹寧的澀酸味來判斷這支酒的年份、產地、價值等等,大約十五、六年前,老菜脯被推出來當作珍貴食材的熱潮,讓食品營養研究領域開始分析這塊黑黑的老菜脯到底有什麼魅力,大部分的數據都顯示,蘿蔔經過日曬、鹽巴和重壓之後,鐵和鈣的比例會增加,並含有微量的丹寧或說鞣酸,這種成份會發出特殊的氣味,尤其是時間愈久味道愈明顯,因此說是陳味。
現今老菜脯雞湯被視為客家菜中難得的經典菜色,而傳説中的食療功效被說得如人蔘般的神奇,菜脯和人蔘確實長得有點像,若以科學的觀點來看,都是蘊含複雜多種難以細數成分的物質而有價值。
然而,事實上台灣人吃老菜脯的時間並沒有想像中的長,經典菜餚更是新創的料理,是因為發掘了「老事物」而變化出來的新飲食,甚至時間或許不會超過20年,不過是這個世紀初才出現的新敘事而已。
2020前後,隨著921地震即將20週年,剛出土的老菜脯諸多驚奇故事被挖掘出來,其中,以取出在房子角落存放的老甕揭開封存的記憶為開端,似乎成了不錯的說故事題材,在那之前,也有幾則老菜脯的故事讓我們開眼界;多半是經營老菜脯的商號,因為在阿嬤的床底下找到1960年代存放的罐子,而展開復興家族的旅程,像是2019年有一則新聞,回老家繼承老屋翻修時發現了發黑的老菜脯被識者稱為黑金,引發熱議,這些故事引發地方創生團體想像,鄭重其事地進行大規模保存計畫,最轟轟烈烈的是花蓮關山農會,乾脆正式開個老菜脯銀行,不但尋找蒐藏老菜脯也開始讓人寄放要變成老菜脯的蘿蔔乾。
我家確實有幾罐小舅媽遺留下來的老菜脯,根據我媽的記憶是某一年親友相約去春耕前的稻田裡拔蘿蔔,那是個風調雨順的豐年,連隨著割稻機散播的種子都長得好,客家人做菜脯乾要切條,然而大面積隨機播種的蘿蔔總是比較小,他們也不管,拔了幾百斤,有些沒切就整條曬了封存,瓶瓶罐罐多到來不及吃被遺忘在角落裡,我媽說,年紀跟他小兒子差不多40幾年,1980年代,台灣人在努力衝撞過後,正準備迎接解嚴,一個走向開放帶來新視野的年代,角落老甕積灰,哪有時間關照。
本土化運動在新世紀終於有了新面貌,921之後面對破碎的的土地,有人以修復的觀點看待,有人用挖掘的方式找新生,飲食文化的課題,除了回溯經典菜餚,也因為更開放的視野將老菜新作,菜脯是傳統食材,老菜脯雞湯卻是創意料理。
在菜式上,最常使用的是兩種不同年份——三年或五年的菜脯搭配冬天剛上市的菜頭,在旬味裡添加陳厚底蘊,這是還沒發現20年老菜脯之前,廚藝的巧思妙想;有了真正的老菜脯之後,就多了養生治咳功效,價值再上一層。
白色的菜頭,曬過後是土白色,放了三年是土色,五年十年會成為褐色,都說黑色老菜脯要有20年以上才會黑得發亮,也才能被稱為黑金。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