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銅鑼最近有兩大利多消息,一是力積電在銅鑼科學園區投資近3000億元的12吋晶圓廠,5月2日開工啟用,董事長黃崇仁邀蔡英文總統蒞臨剪綵,可提供3600人就業機會,帶動南苗栗發展;另一是5月開徵的房屋稅,銅鑼鄉的稅額比去年增加2515萬元,僅略少竹南鎮108萬元,超過人口最多的頭份市,出現繁榮契機。
銅鑼這兩大利多,都來自銅鑼科學園區的投資效益,帶來就業人口,也刺激房市買氣,以銅鑼新增門牌來說,2023年有139戶,與2021、2022年分增加73戶、75戶相較,幾乎成長了一倍。
2016年筆者為撰寫《台灣客家政治風雲錄》,常到位於銅鑼科學園區內的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圖書館找資料,內有全臺縣市志、鄉鎮市志、客家研究相關碩、博士論文可參考,我常一人獨享圖書館,下午5時閉館後,再沿著園區林園大道健走一個多小時才開車回苗栗。
那時佔地350公頃的銅科只有幾家廠商,人車稀少,非常荒涼,常見成群野狗追逐,為了安全還得帶支木棍防身,而入夜後的客發中心一片漆黑,那時心想客委會怎找「風吹牛鼻頭」(荒涼之意)的地方建那麼大的文化場館,又沒有公共交通網,誰會來這裡研究客家文化呢?
但曾幾何時,隨著台灣半導體、光電、微機電、生物科技、通訊、電腦週邊產業的快速發展,台商的大量回流,這六、七年來一棟棟新穎、現代化的廠房在銅科拔地而起,京元電子、達邁科技、台灣東應化、台灣福吉米、太平洋醫材、兆捷科技、力晶電……..等十餘家廠商都到銅科設廠,給地方帶來就業機會。
銅科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可用「蛻變」二字來形容。2012年5月完工啟用的客家文化發展中心,隨著中山高銅鑼交流道完工通車,參觀場館沒有收門票,也成為國內觀光團的中途景點,給客發中心帶來參觀人潮;而從客發中心向東俯瞰或遠眺,不僅銅鑼灣景色盡收眼底,也與巍峨的雙峰山相望,讓人相看兩不願。
受新竹科學園區的外溢效應,以及竹南科學園的快速發展,這十餘年來與新竹縣市相鄰的頭份市、竹南鎮,人口先後超過苗栗市,讓縣治所在地人口淪為老三;而南苗栗主要工業區都設在銅鑼,分是銅鑼、中興工業區與銅鑼科學園區,如今最能帶進產業升級,並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的也得靠銅科。
隨著大企業接連在銅科投資設廠,除了銅鑼直接受益外,相鄰的苗栗、通霄、西湖、公館、三義等鄉鎮市亦跟著受惠,其中通霄就位於銅科崁下,亦有不少通霄子弟在銅科上班,但道路狹窄、蜿蜒不便,苗栗縣政府與通霄鎮公所正積極爭取經費拓寬或建高架道路改善。
相較於北苗栗頭份、竹南的繁榮,人口增加,房市熱絡,以苗栗市為中心的南苗栗,這十餘年來人口都出現負成長,縱使銅鑼這幾年的房市看好,但是人口並沒有增加,只是減緩人口遷徒而已,反映銅科投資雖能帶動地方就業,但是要吸引外地員工到南苗栗購屋定居,仍要考慮生活機能與子女就學問題,否則以中山高銅鑼交流道南北交通的便捷,要留住外地員工談何容易?
事實上,現有不少南苗栗的上班族,考量子女上學學校,以及房地產投資,寧願選擇在新竹、竹北、竹南、頭份置產,雖南北奔波上班,卻明顯看到投資增值的利益;反觀南苗栗,主要利多除了縣治所在地、有國立聯合大學外,就是銅鑼科學園區的投資效應。
銅科投資效應已漸在南苗栗顯現,銅鑼受益最明顯,但銅鑼灣腹地狹小,地理環境仍受限制,未來必須與相鄰的苗栗、銅鑼、公館、三義、西湖等鄉市緊密合作,相輔相成,並朝提升生活機能、教育水準、觀光產業與客家文化方向努力,才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