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台北報導】樟之細路(Rakuns Selu)將回歸沿線社區為經營主體,北起桃園龍潭南至台中東勢,經過桃園、新竹、苗栗、台中4個縣市,共有9個工作站。細路一行人,今天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原樟腦精製工廠)一同喊出「Rakuns Selu 恁靚!」並宣布台灣樟之路細路協會正式啟動,未來將以公私協力、永續經營模式,延續推動樟林步道,打造一條豐富且有客家焗腦產業歷史的國家綠道。

全長230公里的樟之細路,橫跨桃園、新竹、苗栗、台中4的縣市,沿途又有龍潭、關西古道、大隘、三灣、獅潭、薑麻園、老官路、卓蘭、東勢9個工作站,在客家委員會的見證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支持之下,聯合發起組成「台灣樟之細路協會」,未來將成為國內第1個以長距離步道營運為標的、由民間做為營運維護管理主體的人民團體。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今成立,活動現場也擺設許多相關介紹。洪俊傑攝

樟樹,曾經是福爾摩沙山區主要的原始林相之一,伐木造船、取樟煉腦,曾經為統治台灣的歷代政府帶來豐富的財政收入,而也因此驅動移民漢人侵入原住民所在的山林,既是族群關係的衝突,也是人與自然關係的衝突,今日沿線地名保有樟樹的名稱,卻少見樟樹,也是一條重新反思人與自然之路。

2016年客家委員會提出以古步道串連起台三線沿線的客庄,希望以觀光振興沿線的社區經濟,2017年客家委員會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著手規畫定線、整備建置,並以樟腦的歷史背景為步道命名,英文特別以結合賽夏與泰雅族對樟腦的稱呼,以及客語的小路的讀音,命名「Raknus Selu」。

2018年納入國發會國家綠道之列,並與韓國濟州偶來小路締結友誼步道,開始國際互訪交流,2022年進一步輔導沿線積極社區分段養護,以及整合在地食宿接駁等商家加入,進行導覽解說與步道維護的教育訓練,促成了9個工作,今年更進一步,申請正式成立「台灣樟之細路協會」。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左1)與工作站一行人,手持樟之細路緞帶一同宣布協會啟動。洪俊傑攝

台灣作為南島語族最北端,而且極可能是發源地,樟樹的分佈也是在台灣西邊的中北部山麓地帶,這裡早期是平埔族道卡斯族、巴宰族,與賽夏、泰雅等族群的居住地,自漢人入墾以來,堆置土牛,畫界設隘,招募隘勇巡防。隨著移民日增,與對山區資源的需求,這條區隔不同族群的界線,逐漸往東側推移。三百年多來,這條帶狀邊境上的人民,不時上演著漢人越界拓墾、原漢衝突,和同屬漢人的閩客籍移民械鬥的事件。

樟之細路工作站代表彭宏源提到,經過工商社會的演變,許多原有的古道淹沒在荒煙漫草中,重新整理恢復並非易事,通過與地方耆老的訪談、探勘、除草,過程艱辛,感謝過程當中各方單位的支持與協助。期待更多夥伴踏上這條路上,繼續愛我們的家鄉與土地,愛這塊土地始於足下。

客委會主委楊長鎮表示,客家祖先為了生存,挑著樟腦、茶葉到大漢溪,甚至出口到阿姆斯特丹、倫敦。受到早期殖民帝國主義影響,內山開墾及原住民部落受到擠壓,社會國家面臨沉重的過去,台灣的客家,是土地跟客家人互相型塑,我們應該持續看見土地的美好。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談到,樟之細路沿線,原本是噤聲之界,各族群互相攻防、貿易,至今轉變成和解之路,盼未來能夠有更多原住民族夥伴,一起投入參維運,共同推動樟之細路的發展。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指出,未來將透過公私協力的資源,負責樟之細路長期維護營運,讓這條細路回歸由社區為主體。6月1日舉辦的台灣步道日,將是第1次的樟之細路徒步嘉年華,今年11月會去韓國濟州偶來嘉年華觀摩,且還會與日本九州、澳洲等多國步道組織交流,推動國家綠道友善永續經營。

協會成立後,彭宏源期待更多夥伴踏上這條路上,繼續愛土地。洪俊傑攝
原住民作家瓦歷斯‧諾幹,看到地圖就興奮地忍不住講起,每一個地點步道故事。洪俊傑攝
樟芝細路步道已推廣多年,也推出許多周邊商品。洪俊傑攝
樟之細路各工作站成員互相交流。洪俊傑攝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今天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原樟腦精製工廠)宣布啟動。洪俊傑攝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原樟腦精製工廠)陳設許多昔日焗腦工具。洪俊傑攝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原樟腦精製工廠)陳設許多樟腦製品。洪俊傑攝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

樟之細路嘉年華6月開跑 拓繪展現客庄古道紋路之美

【客新聞/龍潭關西報導】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訂為「台灣步道日」,為了讓大家更能認識樟之細路,並讓台灣社會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