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勝鴻/台北報導】引發爭議的陽明交大客家學院商辦預定地面積高達1210坪,雖今日陽明交大緊急踩煞車,但這塊地的歷史究竟為何,值得深究。該地原本為竹北六家林家家族土地,1999年新竹縣政府重劃後,所有權轉至新竹縣政府手中;2006年,縣府以25萬元象徵性的價格將2.5公頃(約7500坪)土地轉讓給交通大學,交接典禮當天,前縣長鄭永金希望這塊價值40億的土地,提供交大致力於客家學術研究。未料才短短18年,校方卻決議讓電子產業蓋商辦使用40年,各界議論瞬間引爆。
陽明交大欲「產學合作」讓群聯電子蓋商辦大樓的1210坪土地,位於新竹縣竹北市六張犁聚落旁。這聚落始於1752年(乾隆17年),林家祖先落腳新竹六家拓墾;1999年,新竹縣府重劃縣治二期公告區段徵收,並讓原地主在重劃區內「配地」,至2002年新竹縣重劃配地、林家後代搬離為止,林家正式結束該土地的所有權。重劃後的六張犁聚落劃定為「民俗公園」,土地所有權移轉到新竹縣政府手中。
竹北六家舊地名為「六張犁」,因農耕時代每五甲土地為一張犁,當時開墾的面積有三十甲,所以稱為六張犁。竹北六家林家來台祖林衡山於1749年(乾隆十四)從中國廣東饒平帶兒子林先坤到台灣彰化永靖,1752年轉往新竹六家開墾;1758年,林氏宗族共同設置水溝為界、莿竹為籬,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竹北六張犁聚落裡有多棟客家建築,最早創建的「大夫第」於1766年興建,這建築原本是林家主要祭祀空間「善慶堂」,後因林先坤和林國寶都受封為「奉直大夫」,因此改稱為「大夫第」;1831年,林國寶因其子高中鄉試武舉人而興築「問禮堂」,於次年完工;1882興建林家祠,隨著林家子孫繁衍人口成長與勢力擴張,後陸續興建忠孝堂等多棟家屋。歷經兩百餘年後,至1990年間竹北六張犁仍保持客庄田野的古樸風貌。
林氏家族會搬離竹北六家聚落及客庄變成現今高樓林立的樣貌,開端於1971年國道中山高速公路興建及工業化帶來的城鄉變遷;1990年初,因都市發展需求,新竹縣府規劃竹北市高速公路以東的六家地區重劃,則讓該區全面改觀。陽明交大客家學院副教授羅烈師對此就曾深入研究,他於2015年5月發表在《全球客家研究》期刊「客家聚落的歷史與再現:臺灣新竹六張犁的當代鉅變」,詳細說明六張犁的變遷過程。
羅烈師提到,1994年第100次新竹縣都市計畫委員會決議竹北問禮堂古蹟主體為保存區,並劃設「民俗公園」以維護古蹟景觀。隨後臺灣省都委會採納列席之林光華、邱鏡淳及縣府人員意見,將民俗公園範圍授權縣政府洽林姓宗親會確定,且民俗公園增列兼供兒童遊樂場使用。1999年2月28日,正式公告實施縣治二期徵收。
2002年縣治二期區段徵收完成拆遷補償、配地後,整個六張犁聚落成了「竹北六家民俗公園」,留下了六座合院式傳統建築與廟祠各一,其他建築則拆除殆盡。同年,新竹縣府爭取交大設置客家學院,並提供用地。
2004 年初,前總統陳水扁親臨六張犁問禮堂掛牌,該年秋天交大客家文化學院正式誕生。而當年新竹縣府也將六張犁聚落部分土地共2.5公頃,從「公園兼兒童遊樂場用地」變更為「文大用地」,方便讓交大蓋校舍。
羅烈師指出,從此六張犁聚落土地一分為二,其中「文教大學用地」,佔2.5公頃,包含兩座傳統建築物問禮堂與忠孝堂,為國有地供交大使用;另一側為民俗公園,面積1.8公頃,包含問禮堂、大夫第、忠孝堂、林家祠,屬新竹縣政府所有。
根據新竹縣政府的資料,2006年1月4日,交通大學正式與新竹縣政府完成客家學院土地所有權交接儀式,這也是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踏出竹北設校的第一步。交接當天,時任新竹縣長的鄭永金從時任交大校長的張俊彥手中接過象徵性新台幣25萬元支票代表「有償撥用」後,隨即把土地所有權狀移轉給交大,交大正式獲得這塊土地的所有權。
鄭永金當時指出,「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基地共2.5公頃,位於竹北縣治二期民俗公園(六張犁聚落)現址,緊臨高鐵新竹車站,估計市價約40億元。鄭永金說,這塊土地將提供交大設置「客家文化學院」和「國際客家研究中心」教學及研究使用。
當年鄭永金所說的「土地價值40億元」是2006年價格,當年每坪建地約50萬元;時隔18年,以現今竹北市的地價估算,客家學院所擁有的2.5公頃土地,行情已上看百億。
百億土地放在精華區當校區、種竹林,供學術單位研究,在各校近年猛推各式產學合作籌募資金的趨勢下,似乎逆其道而行,而也因在這種思維下,文化資產終難敵「活化」的潮流。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