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新聞/綜合報導】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所屬國有林地區設置自動相機進行野生動物長期監測,從2015年9月至2023年7月,8年來攝得48萬餘張野生動物照片,統計能代表各物種相對豐富度的累計相片數,最多的前三名分別是山羌、獼猴、鼬獾;與山羌同為鹿科的臺灣水鹿,其拍到樣點比例也在8年來從1.63%大幅上升至30.66%,且其活動範圍從以往的中、高海拔已向下擴散到接近平地的低海拔地區。
林業署統計,8年期間,累積的影像紀錄已逾1億2千4百多萬小時,共拍攝約48萬張有效相片,入鏡最多的前10名,依序為山羌28萬7957張、獼猴5萬4359張、鼬獾4萬8389張、松鼠1萬8470張、白鼻心1萬5731張、食蟹獴1萬2334張、水鹿1萬2146張、野山羊1萬371張、野豬6700張、麝香貓6264張。
針對相機拍攝所代表的意義,林業署說,各物種攝得的相片張數,可反映其相對的豐富度;不過由於自動相機拍攝的對象主要是在地面活動的動物,因此獼猴與松鼠的相對豐富度會被低估。
對於與山羌同為鹿科的台灣水鹿,林業署說,目前仍是保育類野生動物,也是原住民傳統狩獵物種之一,OI值(相對頻度)仍由2015年的0.61,增長至2012年的1.79,族群豐富度逐年上升;被拍到的相機點位數,也由2015年的1.63%,上升至111年的30.66%。
林業署解析,台灣水鹿以往多分布在中央山脈高海拔地區;近年逐漸向下擴散,海拔1000至2000公尺的族群豐富度增加趨勢最明顯;且持續往低海拔山區接近,拍到最低紀錄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區。
同時監測到台灣水鹿全天皆會活動,但以清晨4到6時為高峰;每年春季是公鹿長茸角的季節,之後茸皮退去進入硬角期,也是水鹿的繁殖季;幼鹿則多在天氣最為炎熱的夏季出現。
外界關注的台灣黑熊,林業署說,拍攝到的紀錄越來越多,族群豐富度的OI值逐年上升,更多次拍攝到小熊或母熊攜帶仔熊,代表族群分布範圍變廣、繁殖狀況良好。
另外,2019年將山羌、台灣獼猴、白鼻心等3種哺乳動物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野生動物,引發民眾擔憂遭受過度獵捕。林業署說,長期監測結果顯示,山羌的OI值,108年是19.4,2012年增長至31.4;同期間,台灣獼猴的OI值由3.85增長至5.43,白鼻心的OI值由1.26增長至1.33,顯示族群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