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佳仁(海陸豐野客),中壢客人,楊梅富岡(伯公岡)出生,任教桃園市中壢區新街國民小學至今已屆35年,目前住在中壢。(腔頭:海陸腔)
好食个「婆菜」在新竹縣个竹東、北埔這兜客家庄頭嶄滿出名,該位个人當會摎各種青菜、香菜、番薯、紅菜頭、牛蒡……這兜拿去搵兜麵粉膏仔後,正用燒油去料理過,就會變成香、酥、脆,儕儕都好食个客家「婆菜」。
聽講,可能係因為斯有?俚兜客人个阿婆正會做這種个菜,故所正會分人喊做「婆菜」、「婆菜」,好食个「婆菜」。
毋過,恁樣人个講法,你敢會相信?到底,?俚兜「婆菜」个「婆」愛仰般寫正好?愛用哪隻婆正著?
?俚兜臺灣人應當儕儕都知,宜蘭縣三星鄉最出名个名產小食係用「三星蔥」做个蔥油餅,用燒油去煎過後,實在會分人佇毋著,想著就會口水潑潑跌(註1)个蔥油餅之外。還有一種名產小食,就係摎萋个生豬肉料切成一條一條个細肉條,過去搵兜麵粉膏仔後,正拿去用燒油去炸,乜嶄滿香、酥、脆過好食,在地人安做「卜肉」,係在羅東到太平山之間个林業鐵路半路項个「天送埤」火車頭附近來个!
另外,日本還有一種跈著大航海時代个西方歐洲葡萄牙个天主教傳教士,坐船捩過(註2)非洲最南片,比過「烏水溝」還較危險,漂洋過海來到?俚東方世界个食物,就係該兜為著想愛傳教分日本人,因為想愛餳佢兜日本人去天主教教堂(註3)聽福音,所以做出一種用魚漿、肉漿摎麵粉漿攪共下以後,捏做扁扁一垤一垤,正拿去用燒油去炸過个食物。這兜葡萄牙傳教士長透在佢兜个教堂頭前,見人就緊喊「têmpora」、「têmpora」,順續分該兜肯落去教堂个人,儕儕都有一垤香哱哱(註4)个「têmpora」好食。過後,日本人就摎該種食物安做「天ぷら」,傳到?俚臺灣以後,漢字就改寫做「天婦羅」。
這種西方傳教士用食物來餳人去信教、聽福音个講法,聽起來,當像?俚以早對天主教、基督教這兜西方十字教个印象,因為係肯去教堂聽福音,結束以後就會有餅乾、麵包好食,無斯會有麵粉好領,「麵粉教」嗄變成?俚客人對該兜宗教个另外一種喊法。
其實,「têmpora」這種食物頭過乜有跈著來臺灣(註5)建立熱蘭遮堡(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堡(赤崁樓)、臺灣第一街(安平老街),摎明朝人、日本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做生理个荷蘭東印度公司佢兜共下傳到?俚臺灣南部,就係這下大自家盡好食个「頭魠魚羹」裡肚,該兜先用麵粉膏仔膏過正用燒油炸過个頭魠魚矻。
另外,?俚過年時節打个甜粄,做毋得全部食忒,愛留一兜放到天穿日,因為該日愛摎女媧?手補天,客人就會摎甜粄切做一垤一垤,拿去膏兜麵粉膏仔後,正用燒油去烰(註6)過,等佢浮(註7)起來以後,正撈起來摎油泌(註8)忒,就係好食个烰甜粄,做得拿去拜女媧娘娘,分佢好補天頂个爛空用,拜煞以後正輪著?俚這兜豺食(註9)个豺牯、豺嫲來食這兜好料。
故所,婆菜个婆?到底係哪隻婆?係「婆」?「卜」?抑係「浮」啊?
全毋係!因為佢定著愛用燒油去烰,等到烰熟哩,浮起來正做得,故所這下建議愛用火字片个「烰」,寫做「烰菜」正著!
註釋:
(註1)潑潑跌:音「bad bad died」,七零八落緊滴下去。
(註2)捩過:音「did goˇ」,從旁唇繞過、經過。
(註3)教堂:教堂等同?俚東方人个廟仔,葡萄牙文喊做「têmpora」。
(註4)香哱哱:乜做得講「香噴噴」,香到分人無法度拒絕。
(註5)臺灣:音「tai+ vanˋ」,大灣,實際上係指一鯤鯓到七鯤鯓後背个大海灣,做得停船避風浪。
(註6)烰:音「po」,用油炸方式烹煮个菜餚。
(註7)浮:音「po」,停留在水面上、半空中、天頂,摎「沉」顛倒。
(註8)泌:音「biˇ」,指液體由小孔滲出。將物體泌燥。
(註9)豺食:音「sai shidˋ」,貪吃。
華語
好吃的「婆菜」在新竹縣的竹東、北埔這些客家庄相當出名,那裡的人會將各種青菜、香菜、番薯、紅菜頭、牛蒡……等等拿去沾些麵粉漿後,才用熱油去料理過,就會變成香、酥、脆,人人都愛食的客家「婆菜」。
聽說,可能是因為只有我們客家人的阿婆才會做這種菜,所以才會被人喊做「婆菜」、「婆菜」。
不過,這樣的說法,你會相信嗎?到底,我們「婆菜」的「婆」要怎樣寫?用哪個婆才對呢?
我們臺灣人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宜蘭縣三星鄉最出名的名產小吃就是用「三星蔥」做的蔥油餅,用熱油去煎過後,實在會讓人忍不住,想到就會口水直流的蔥油餅之外。還有一種名產小吃,就是將新鮮的生豬肉切成一條一條細肉條去沾一些麵粉漿後,再拿去用熱油去炸,也相當香、酥、脆且好食,當地人叫做「卜肉」,是出自羅東到太平山之間的林業鐵路半途的「天送埤」火車站附近!
另外,日本還有一種跟著大航海時代的西方歐洲葡萄牙的天主教傳教士,坐船繞過非洲最南端,比過「黑水溝」還要危險,遠渡重洋來到我們東方世界的食物,就是那些為了想要傳教給日本人,想要誘惑他們日本人去天主教教堂聽福音而做出一種用魚漿、肉漿與麵粉漿混合以後,捏成扁扁,變成一片一片後才拿去用熱油去炸過的食物。這些葡萄牙傳教士經常在他們的教堂前,逢人就不斷喊著「têmpora」、「têmpora」,順便讓那些肯進去教堂的人,個個都能有一片香噴噴的炸物「têmpora」可以吃。之後,日本人就將那種食物叫做「天ぷら」,傳到我們臺灣以後,漢字就寫做「天婦羅」。
這種西方傳教士用食物來誘惑、吸引人去信教、聽福音的說法,聽起來,很像我們以前對天主教、基督教這些西方十字教的印象,因為若是肯去教堂聽福音,結束以後就會有餅乾、麵包可吃,不然也會有麵粉可領,「麵粉教」反倒變成我們客家人對那些宗教的另外一種稱呼。
其實,「têmpora」這種食物以前也有跟著來臺灣建立熱蘭遮堡(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堡(赤崁樓)、臺灣第一街(安平老街),與明朝人、日本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做買賣生意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一起傳到我們臺灣南部,就是現在大家很愛吃的「土魠魚羹」裡面,那些先用麵粉漿裹過後才用高溫油炸而成的土魠魚塊。
另外,我們過年時節做的年糕,不可以全部吃掉,要留一些放到天穿日,因為那一天要幫忙女媧補天,就會將年糕切成一塊一塊拿去沾一些麵粉漿後,才用熱油去炸過,等那些年糕浮起來以後,才撈起來將油濾掉,就是好吃的炸年糕,可以拿去拜女媧娘娘,讓她方便補天上的破洞使用,拜完以後才輪到我們這些貪吃的愛吃鬼來吃這些好料。
因此,婆菜的婆?到底是哪個婆?係「婆」?「卜」?還是「浮」啊?
全都不是!因為它要用熱油去炸過,等到炸熟以後,浮起來才可以,所以現在建議要用火字邊的「烰」,寫成「烰菜」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