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客新聞》與《MyGoPen》合作反詐騙,將提供「事實查核」、「詐騙破解」等相關新聞訊息,本篇文章由《MyGoPen》提供,若疑似遭到詐騙,仍有疑問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你可以先知道:

(1)血壓除了與血液量有關以外,也與心搏輸出量、血管彈性有關,傳言不提這些其他的重要因素,以偏概全、易生誤導。

(2)直接喝水並無法改變血液量,喝進去的水會由腎臟代謝、排尿,每個人的血液量趨近於恆定,波動由自律神經自行控制,喝水無法改變血液量、血壓,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3)腎上腺刺激血壓升高為特殊危急情況、或腫瘤等疾病因素,正常人不會一直靠腎上腺素來維持血壓,傳言說法易使人錯誤理解。

網傳「高血壓成因 第一條:不愛喝水」影片,並以裝半瓶水的保特瓶模擬人體血液量、血壓的關係,並且提到腎上腺素刺激血壓升高,又服用降血壓藥、反覆折騰。但專家表示,血液為動態,以靜態水瓶裝半滿的水解釋恐造成誤導,水瓶只能解釋血液量,但血管內的型態也不是這邊有血、那邊沒血,傳言似是而非、易生誤導。

缺水是高血壓的元凶?

原始謠傳版本:

【高血压成因】第一条,不爱喝水!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血流量與血壓有關 但不能用靜態水瓶模擬解釋

傳言提到「滿瓶你的血壓才是對的,但是水喝得不夠,頭部、腳部供血不足」。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血管內的血流量偏少時,對血管壁的壓力相對變小、確實有低血壓的風險,但人體的血流是動態的,不會像保特瓶裝水那樣的靜態模擬,不會是水瓶裝一半、空一半,代表血管裡面有一段有血、另一器官缺血,用保特瓶裝水來解釋血壓高低、是一種似是而非的作法,只能勉強解釋少部分的情況而已

血壓也與心搏量、血管壁阻力、身高有關

柳朋馳強調,人體血壓的形成還包括心臟輸出的心搏量,還有血管管壁的阻力,例如心臟心搏量打出去的量太少,像是脫水、大量失血、心臟衰竭的病人,這時候即使血管的阻力是夠的,但是因為心臟的輸出量不夠、這時候血壓還是低;而如果血管本身狀況不好太鬆軟、缺乏彈性,就會使得阻力太輕、血壓也太低,最常見的像是一些體型偏瘦小的年輕女性,很少運動 、血管阻力差,收縮壓可能只有 80 到 90 毫米汞柱,舒張壓只剩 50、60,但病人也不會因此低血壓暈倒,這樣的血壓數字可能就是符合她最需求的血壓程度,但卻有不堪一擊的隱憂,意外失血量稍微多一點,或是沒吃餓太久,或者曬太陽脫水,就有可能發生姿態性低血壓、甚至導致昏倒。

此外,血壓和身體的高矮大小也有關係,身體越高,要抵抗的地心引力越大、才能把血液打到腦部上去,所以大人的血壓一定會比小孩來的高,所以也不能說成人焦慮、不喝水所以才導致高血壓,小孩就不會有高血壓,而是小孩因為身高的因素、血壓標準不同於大人。

喝水會由尿液、流汗排出 血液量趨向於接近恆定

傳言提到「為什麼每天一定要喝三千毫升的水」、「不喝水的話,你的身體就會出問題、高血壓」,但柳朋馳強調,喝進去的水主要會透過尿液排掉,直接喝水並不能改變血壓,除非打點滴直接將生理食鹽水打進血管裡,臨床上在急救時如果如果病患心臟功能還可以,就有可能做「快速輸液測壓(Fluid challenge)將大量的輸液進行快速的大灌注來迅速拉高血壓,而且還不能慢慢滴,慢慢滴還無法做到拉高血壓的效果,這樣的做法跟喝水完全不一樣、無法這樣借用比喻。

柳朋馳指出,每個人體內的血液量是趨向於接近恆定的狀態,身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會去調控血管內的血流量,波動的範圍多少則視人體需要而定,例如現在需要做工、血流量就會需要比較多,身體會自行調節,而例如大失血時,身體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神經系統以秒計算的反應,讓血管收縮、不要擴張,避免失血、低血壓,血管收縮的過程也能拉升血壓,讓血流優先供應到重要器官、犧牲周邊一些微循環;而內分泌系統則會開始減少水分的流失,例如控制讓腎臟的尿液減少、皮膚不流汗,所以大失血、中暑的病人都不會有尿、不會想尿。

腎上腺素與焦慮人格、腫瘤有關 正常人並不會長期如此

此外,傳言還提到「喝水不夠、低血壓,腎上腺作用刺激拉高血壓」,柳朋馳表示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一個正常的人並不會需要一直靠腎上腺素來維持血壓,即使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一些壓力事件,但這些 5 分鐘、10 分鐘的壓力狀態,並不會就一定導致高血壓,自律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等等都具有互相調適的適當機制。

柳朋馳舉例,只有焦慮性人格的人,會因為心理性因素而使交感神經反覆刺激而使血壓上升;腎上腺腫瘤也會使得腎上腺素一直分泌,導致次發性的高血壓,但只要把腫瘤切除,血壓就降下來了,但這樣情況在高血壓的病人中占比極低,不能用不到 1% 的情況,去涵蓋所有的病人,傳言說法不提這些前提和條件、以偏概全,會使民眾錯誤理解

日常應多喝水 但仍須注意特殊情況

柳朋馳提醒,現代人確實往往因為太忙忘了喝水、或是患有高血脂使得血液濃稠,但傳言用錯誤的內容要民眾多喝水、也並不是恰當的作法,此外,還要提醒民眾的是如果在短時間內喝非常多的純水,就有可能發生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產生「水中毒」的風險,電解質高低、平衡與否,臨床上都是要抽血確定才能操作,但若以一般衛教來說,正常的每日喝水量應該是體重乘以 30 到 35c.c.,50 公斤的人一天喝 1500 到 1750c.c.,如果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從事高耗水分的工作或運動,則可以放大到 35 至 40c.c.,或甚至更高一點,而這些需要大量喝水、水量超過 3000c.c. 以上的人,建議把其中 500c.c. 轉成運動飲料,或是帶有電解質的電解水,相對上就會比較安全、降低水中毒風險。

柳朋馳呼籲,心臟衰竭、腎功能不好或甚至已經在洗腎的病人,日常生活反而是要限制水分,因此特殊體質或是特殊疾病的情況下,還是要先問過醫師,以免以為多喝水很好、反而造成身體出問題

MyGopen 查詢具有代表性的資料,以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發行、供民眾使用的「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中,第32頁「運動注意事項」中提到,「4.運動後一定補充足夠的水分」,其他並無與喝水或水量相關的內容,可見傳言說法並不正確。

結論

人體的血管、血液為流動的狀態,傳言影片以靜態的寶特瓶裝水比喻並不恰當,頂多只能形容血液量的情況,但血壓不只與血液量有關,包括心搏輸出量、血管彈性、身高等等,傳言說法並不完整且缺乏脈絡、易生誤導。

直接喝水並無法改變血液量,每個人的血液量趨近於接近恆定,只有在特殊體能需求或大失血等危險情況時,會由自律神經控制調節,喝進人體的水主要由腎臟代謝、排尿,與血液量、血壓並無直接關係,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腎上腺素會刺激血壓升高,但一個正常的人並不會需要一直靠腎上腺素來維持血壓,反而是焦慮型人格、腎上腺腫瘤等,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但傳言以偏概全、易生誤導。

衛教資源:

國健署 – 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