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有「蒸汽火車博士」之稱的鄭萬經(1927—2024)本月25日辭世,1991年他接任臺灣鐵路局臺北機廠副廠長,發現規劃臺北機廠的日籍工程師速水和彥的半身銅像,竟被丟棄在偏僻角落,他深知速水和彥功在臺鐵,馬上通知日本家屬,速水和彥的兒子深受感動,「既然父親無法埋骨臺灣,就讓父親銅像永留台灣吧!」
前年夏天筆者訪問鄭萬經,他說如果沒有速水和彥(1889—1949)的規劃,就沒有現在佔地18公頃的臺北機廠,它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鐵道博物館。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人幾被遣回日本,京都帝大畢業的速水和彥學有專精,留在臺大任教,後因中風1949年8月乘船返日途中病逝,因沒有冷凍設備,只好海葬。
鄭萬經生前回顧說,1944年9月他從臺北鐵道工廠技工教習所第五期結業,分發到臺北鐵道工廠組立工廠工作,那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臺北鐵道工廠,他幸運躲過一劫,卻有8位同仁罹難。隔年日本戰敗投降,臺鐵維修技術也交接,技工教習所結業生不得不快速「少年轉大人」,負起維修重責。
他說,臺北鐵道工廠原在北門,1935年遷建至臺北松山,是由速水和彥統籌,成為臺灣鐵路車輛的維修基地,速水和彥也出任首任廠長。1942年初他考進技工教習所時,速水和彥已轉任鐵道運轉課長,曾出席開訓典禮,後轉到臺北帝國大學機械系任教,也曾帶學生到鐵道工廠參觀,因此他與速水和彥有兩面之緣。
臺北鐵道工廠技工教習所是培養鐵路列車修護的基地,前四期結業生七成是日本人,到第五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年輕人面臨兵役問題,臺灣人才多過日本人,1944年9月結業,57名結業生中鄭萬經以第二名結業。
鄭萬經回憶說,他結業隔年二戰結束,臺北機廠維修人才面臨青黃不接,還好有多位日本工程師、技師續留臺撐起重責,並全力協助技工教習所結業生進入狀況,1946年底日籍老師返日,教習所結業生給他們送行,除了感激,也依依不捨。
1992年5月鄭萬經在臺北機廠以副廠長退休,在臺鐵服務長達半世紀,累積了從蒸汽火車、柴油火車到電氣火車的豐富維修經驗,退休前一年他發現1936年臺北鐵道工廠運轉課同仁恭塑的速水和彥半身銅像,竟遭丟棄,覺得對服務臺鐵長達21年的速水和彥太不尊重,透過日本友人轉告速水和彥兒子,希望領回日本做紀念。
速水和彥的兒子深受感動,除致贈父親生前在銅像前與子女合照的全家福給鄭萬經,也與太太專程來臺拜會,他告訴鄭萬經,祖父速水經憲是北海道人,在父親8歲時就帶著家族移民臺灣,本想生根臺灣,沒想到日本戰敗,父親算是最後離臺的,既然無法埋骨臺灣,就讓父親銅像永留臺灣吧!
鄭萬經一直珍藏著這座銅像,臺北機廠維修工作搬到桃園富岡,並被列入國定古蹟,且規劃為國家鐵路博物館後,他也將速水和彥的銅像交給鐵路博物館保存,如今臺北機廠已成國家鐵道博物館,鄭萬經的用心更值得肯定。
1998年臺鐵慶祝110週年,想修輛蒸汽火車復駛,剛從法國研修鐵路工程回國的前鐵路局機務處長宋鴻康想到鄭萬經,請他重出江湖,鄭萬經也馬上重組維修團隊,結果不到一年將1917年出廠的CK﹣101蒸汽「老爺爺」重生,在松山至基隆間鐵道奔馳,讓不少鐵道迷瘋狂。
之後,鄭萬經領導的維修團隊再成功修護CK﹣124、DT668、CT273、LDK59及多輛阿里山森林小火車,讓他贏得「蒸汽火車博士」稱號。
鄭萬經退休前也與臺北鐵道工廠技工教習所的日籍學長、同學取得連繫,組成臺日同學會,輪流在那霸、大阪、熊本、靜岡、臺北等地舉辦同學會,他並安排到苗栗家鄉參觀,連臺日蒸汽火車修復復駛,也相互邀請參加,分享臺日鐵道文化。
看更多《客新聞》:https://feed.hakkanews.tw/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