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台北報導】台北市的高樓之間,隱身著一塊翠綠良田,上百位家長在有些悶熱的今(24)天午後,帶著小朋友赤腳踩在泥土間,體驗插秧種稻與環境教育。儘管插秧工作相當不容易,但對於難得體驗農事的兒童來說,是非常新鮮的活動,多半玩得全身泥巴,甚至有人全身跌入泥土內,玩得不亦樂乎,小朋友也分享種稻後的感受,「踩在土裡有一種陷下去的感覺,冰冰涼涼的,好玩!」
鄰近台電大樓捷運站的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簡稱客家公園),假日時常舉辦各種環保市集、藝文活動,許多家長也會帶著小朋友到後方的草地野餐、玩耍。特別的是,公園的後方有著一片約90坪的水田與生態池,四周還種植了各式蔬果,成為都會區中相當難得的景觀。
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利用這塊農田,今天舉辦一期稻作蒔田活動,上百組家長帶著小朋友,先是向一旁的伯公致意,隨後赤著腳走進水田,一起彎下腰,一株一株地把秧苗插在泥地上,同時也透過生態教育,讓家長與小朋友認識大自然中的動植物,提升自然意識,並且品嘗就地取材,用枯枝柴燒煮成的湯圓。
帶著三個小孩一起前來體驗蒔田的洪媽媽說,他與先生是從中部來台北打拚,不過在台北市區很難有機會可以看見稻田,這片田令他有一種親切感,也因此希望小朋友能透過這個機會,體驗種稻田的過程。
洪媽媽回憶,三、四年前他懷第三胎時,便帶著兩個小朋友一起來這邊種稻,小朋友接觸後,都喜歡這種雙腳踩在田間的感觸;尤其小朋友吃的食物都經過烹飪,他們可能不知道食物的原型,不僅希望藉著個機會讓小朋友認識食材,也希望小孩可以體會到粒粒皆辛苦,不要隨意浪費食物。
洪媽媽也分享,平常會帶小朋友參與客家公園的活動,儘管不是客家人,但大女兒覺得客語比較簡單、也有許多兒歌,因此在學校母語課選擇客語,二女兒幼稚園有客語課,甚至可以用流利的客語自我介紹。
另外一組前來曾媽媽也認為,城市裡可以有一片農田很不容易,可以讓小朋友知道米怎麼來,小朋友體驗後就知道插秧後要除草、割稻、打稻,小朋友以前會不敢踩在泥地裡,但在嘗試後玩得非常開心,每次活動都會揪其他朋友一起來體驗。
作為都市中難得一見的農田,客家公園將這片農場開放給上百位義工合作認養,今天的體驗活動,許多認養農場的阿伯、阿婆親自向小朋友親自示範插秧技巧,同時也兼做「善後」工作,有阿伯便笑說,小朋友常常在田裡玩的太開心,踩來踩去,需要他們來幫忙把水田弄平,稻才會長得好。
「清明前,好蒔田,清明後,好種豆」,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副主委池婉宜用用客家俗諺解釋,農作物要順應節氣,因此客家公園的茶山水田近年在春分後、清明前舉辦一期稻作栽培的體驗活動,活動每次推出都是秒殺,是許多都市親子家庭期待的年度盛事。
池婉宜說,除了今天的插秧,北市客基會也安排一系列的農事工作,從整地、種植、除草、施肥、收成等,儘量提供民眾一起參與的機會;而環境教育在當今非常重要,也讓大家知道農民的辛苦,鼓勵大家珍惜食物、愛惜環境。客家公園近期的目標,也希望能申請成為社區參與型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著重在社區民眾的互動連結,推廣都會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