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發表會場的長桌鋪上一塊張揚的紅色牡丹花布,上面有鹹菜乾、蘿蔔乾、桔醬或苦茶油,甚至東方美人茶;表演舞台上穿著花布仿客家藍衫或旗袍,唱著山歌子、平板或小調的男女參賽者,唱著客家調;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的車手,到了浪漫台三線,會看到穿著大紅花衣的小學生鼓手、青春洋溢的拉拉隊員為他們歡呼,以「客家花布」當作各種門面,在2000年客委會推動客家花布之後,無處不在。

提出倡議或創造傳統必須準備好論述並接受異聲,果不其然過沒多久,客家花布的身世就被找出來;包括1950年代遠東紡織廠推出的花仔布的各種細節,包括設計、材質、花樣、價格等等,應對當年台灣社會環境的產出,一一被檢視,這款迎合消費能力,並揣測執政者品味,運用主流社會價值的圖騰,離當時的台灣執政者很近,離在地客家人太遠的美學,深入台灣各處,但終究成了集體記憶,因此,這塊花布依然要被稱為台灣花布或花仔布。

那客家人怎麼辦?還是得找出自己的花布啊,桐花花布出世,台三線上與淺山雜樹林交錯植栽的油桐樹日漸消減的實用價值終於找到出路,成為客家的審美觀點代表,但撇開圖騰和花語來看,也不過是把牡丹花、大理菊換成桐花罷了,在色彩美學和設計上,仍然是一塊台灣花布。

全世界的夏天都可以看到露肩花裙,夏威夷花襯衫仍是全球許多時髦男人最喜歡的一款休閒服,英國的小碎花,大朵張揚的法式風情,棉布印染花布的發源地印度的蓮花與罌粟花,波斯生命之樹,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花創造的花布,花語不只是心理測驗,還是國族圖騰象徵。

花布的歷史很長,可以追溯到中國織品刺繡和絲路源流,但我們也可以縮短只談現代印花布的發展,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和英國東印度公司(EIC),這兩個國家17、18世紀所創造的貿易成就,商業迎合著當代消費者品味創造的社會風潮,而族群文化影響著織品底色、紋樣與使用方式,也就代表著族群精神。

印花布是一種消費者品味代表族群審美觀的商品,以政治手段先於商業目標的客家花布,真的能呈現族群的審美觀點嗎?顯然並不如此,才會有不斷地新的創作提出,像是六堆客家人以詩人曾貴海的〈夜合〉為意象的花布。

然而無法被商業運用就不能流風所及,成為物質文化的一部分,影響力有限就無法更廣泛地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並建立審美品味,以議題來創造的能量也會愈形疲弱。

誤把遠東花仔布當作客家花布推廣,事實上,可說是成效卓著的客家行銷事件,至今想要正名為「台灣花布」都不太容易,但客家人也不想要濃麗俗艷的符碼時,也成了推都推不掉的約定俗成既定印象。

日前甫落幕的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台三線沿線身穿大紅花衣的小學生鼓手,擊鼓為自由車選手打氣。李台源攝(資料照)
客家社區營造經常以客家花布為元素,這張用灰底的客家花布,質感非常好。蕭秀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