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客家人的宗祠、公廳都有堂號,並書堂聯,如頭屋明德水庫旁的黃姓宗祠「江夏堂」:「江迴錦浪波千頃,夏繞薰風扇一枝」,西湖鴨母坑張姓宗祠「清河堂」:「清高萬世傳青史,河潤千秋溯曲江」:分以先賢黃憲、黃香、張九齡事蹟賦詩,寓意深遠。
而客家人的堂號,除了追溯祖先源流的地望郡號,如劉姓彭城堂、張姓清河堂﹔亦有彰顯祖德的人望堂號,如劉姓的天祿閣、藜照堂、重光樓、鐵漢樓,張姓的曲江第、青錢第、金鑑堂,都充滿崇宗懷祖情懷。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劉氏宗祠,苗栗縣公館鄉尖山村雙舉人故居,除郡望「彭城堂」外,亦結合了人望樓號,都有豐富歷史人文典故,常有外人前來朝聖。
萬巒劉氏宗祠門樓「大乙重光」,兩側的燃藜閣、重光樓與大廳對聯「卯金啟瑞,乙火騰輝」,都在彰顯西漢學者劉向苦讀故事。劉向在漢元帝時官拜中壘校尉,有晚在天祿閣夜觀星宿、校閱古籍,突有一手持青藜杖黃衣老人到閣上,幫他燃火照明,還解說天文地理,劉向受寵若驚,問長者來歷?答曰:「吾為太乙之精,聞子好學,故下觀焉」。
萬巒劉氏宗祠建於1864年,燃藜閣、重光樓是後來增建,劉向著有《洪範五行傳》、《列仙傳》等著作,劉姓後裔以他向學精神勉勵子孫,而「劉」是「卯、金、刀」,門樓的「大乙重光」與門聯的「卯金啟瑞,乙火騰輝」,亦相互輝映。
公館雙舉人(劉獻廷、劉禎父子)故居,是1937年重建,劉獻廷祖父劉懷莞於乾隆年間從廣東平遠來臺,1780年父親劉蘭斯遷居公館尖山,劉獻廷1834年中舉,次子劉禎1840年也中舉,父子舉人鄉里傳頌。
雙舉人堂號「彭城堂」﹕「及第家經綸永在,文章府門戶增輝」,凸顯父子舉人文風,門樓「鐵漢樓」則是緬懷北宋名臣劉元城。劉元城官至諫議夫夫,因得罪奸臣,被眨到廣東梅州,他創立梅州第一所書院,開啟梅州文風,蘇東坡譽他為「真鐵漢」,明末知縣陳燕冀在城門塑像紀念他,命名「鐵漢樓」。
西湖鄉龍洞村鴨母坑張屋公廳,開基祖是張運生,樓上是郡望「清河堂」,樓下是人望「曲江第」﹕「曲史海堂隷道貫古今,江業尊賢承德侔天地」,是緬懷唐代名相張九齡。張九齡是曲江(現廣東韶關)人,唐玄宗生日時百官獻珍奇異寶,唯獨他呈《千秋金鑑錄》,具陳歷代興廢之道,唐玄宗大喜,子孫以他為榮,故取曲江第、金鑑堂。
頭屋鄉張姓公廳「青錢第」﹕「麥穗兩歧尚存賢守政,堂開百忍重衍義門風」,跟唐代名人張鷟、張公藝有關。張鷟飽學,被尊「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被譽「青錢學士」,張家以「青錢第」期許子孫﹔張公藝則善於治家,九世仍同堂,唐高宗親臨請教,他書寫「忍」字百個面聖,成張家「百忍堂」由來。
公館鄉館東村林屋「西河堂」﹕「西園喬木蟠根古,河畔芝蘭奕葉榮」、「龍德第」﹕「九龍新世第,十德舊家風」,既有郡望,亦有人望。林家祖籍廣東饒平,公廳是17世祖林潤生於清光緒年間所建,門樓命名「龍德第」,典故源自戰國時期趙國宰相林皋連生9子皆賢,連他在內,被尊「十德之門」,林潤生也以此勉勵子孫效法先賢。
桃園龍潭烏樹林的翁姓宗祠建於嘉慶年間,翁家祖籍廣東潮州普寧,「六桂傳香」典故來自五代時期閩王軍師翁乾度生了6子,閩國滅亡後他擔心戰亂滅族,將6子分改姓洪、江、翁、方、龔、汪,到宋朝時個個皆中進士,光大門楣,被稱「六桂聯芳」。
客家人崇文重教,以先賢「出將入相」為榮,除郡望堂號,各姓也添了很多人望堂號,歷史典故豐富,以彰顯祖德,筆者只略舉一、二,值得各姓子孫們去了解、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