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年下時節,最美的田野風光莫過於沒有界限的十字花科、萵苣類等各式田間蔬菜隨風搖曳,以及各種辛香料植物蔥、蒜和香菜韭菜、茼蒿在菜畦邊相襯,割稻過後的水田是屬於婦女的天下,有人說冬天是燉補季節,我卻認為是蔬菜的物候,因為有了這些翠綠色的風景,才不致於讓寒風中的田野荒蕪,來到島嶼安家立命的客家人累積的生存之道。
芥菜客家人說是大菜,是島嶼冬季最重要的蔬菜,不只是日常更是經濟作物,一畦一畦點綴在休耕的油菜花田間讓人目不暇給,有數大便是美的大菜風範;事實上,休耕的田間,更多的是規劃過的季節性青菜,包心白、蘿蔔、蕒仔(海陸腔:mag er ,萵苣)……等等,是另一種數量龐大能夠填滿空白的富足感。
現今的台灣人能夠容易取得的台灣原生種蔬菜並不多,比較常見的有蕨仔、山蘇、破布子或被認為是野菜的龍葵等,蔬菜種植起於荷蘭人自南洋帶來豌豆(荷蘭豆)、番茄和甘藍(高麗菜),才開始豐富起來,也是台灣人現代蔬食的基礎。
據日治時期學者熊澤三郎〈臺灣蔬菜的渡來〉統計,清領之後,有一百五十八種蔬菜引進,像是菜瓜(絲瓜)、韭菜、波菜、蘿蔔和芥菜……等等,今日常用的四季蔬果,其中大菜(芥菜)因植株最大,意寓也最為豐富,於客家人更成了有象徵意義的食物。客家人的長年菜用大菜來炆,河洛人用帶根的菠菜不切斷清燙直接上桌,吃得長長久久。
於今,因育種技術愈來愈成熟,傳統蔬菜被放棄種植變得愈來愈少,從生物多樣性和保種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好現象,其中嫩莢豌豆就是客家人說的荷蘭豆因為甜豆出現,已成了難得的食物,尤其,童稚時期曾經特別被招呼過豌豆仁炒雞肉絲,或可以坐大人桌後,初嚐豌豆炒花枝、蝦仁的海鮮佐味驚嘆不已的饕客,這些喜愛還不知道荷蘭在哪就愛上荷蘭豆的人,豌豆是蔬菜中最爽口的一味,何況碗豆花是菜園裡最美的那朵花。
豌豆雞絲的食材只有豌豆、雞絲和高湯,或許簡單卻困難,應該說要保留豌豆與雞絲的嫩並不容易,必須花一點心思與小技巧,不能用過熟的豌豆來「剝仁(海陸腔:bog rhin ,把豆仁剝下來)」,煮起來會粉粉的不夠爽脆,失去清新的滋味,雞絲要先用太白粉和鹽抓過,雞絲炒七分熟下用高湯煮過的豌豆仁拌炒至熟,裝盤。閩菜和滬菜都把這道菜當作菜單上的經典料理,客家人卻是拿來餵小孩,因方便又營養罷了。
因此,客家宴席菜必定有的蔬菜盤,冬天除了芹菜炒魷魚就是豌豆炒花枝,也是因難得有海鮮配料,過年時節,家裡備了蝦子等各種有殼類海鮮,正好派上用場,拿來配冬天裡的蔬菜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