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龍年到!《客新聞》推出過年系列專題,透過記者走訪客庄,介紹客家文化,更提供春節走春吃喝玩樂的好去處,讓大家可以龍stay(Long Stay),也可以找到美食都「食得」(siid dedˋ)。
【張凱清、宋佩遙、范修語/雲林報導】在日治時代,雲林縣古坑鄉的荷苞山咖啡種植多達85甲,還吸引不少客家人至此投入咖啡栽培業,因此荷苞山客語被稱做「咖啡山仔(客語:gaˊ biˊ sanˊ eˋ)。」而這裡就有戶人家從苗栗市南苗搬來荷苞山已超過100年,第3代劉易騰接手家傳的咖啡園,並創立「谷泉咖啡莊園」來推廣咖啡文化,他表示:「若沒有在海外闖蕩,碰上管理、規劃、集體罷工及遷廠等6年的經驗,要我創立大規模的咖啡莊園根本就不敢做!」
劉易騰表示,早期荷苞山沒有自來水,所以是被山泉水養大的孩子,泉水亦滋養了咖啡樹,所以才將農場命名「谷泉」咖啡莊園。他國中畢業後就到台中半工半讀,到了28歲和妻子到中國廣東經營鞋面工廠,闖出了一番事業。不過,祖母有次到中國陪伴他們全家3個月,讓他自問:「難道要等到長輩都離開後,再回到家鄉嗎?」於是他說服妻子,在2007年放下海外優渥的生活,回到荷苞山重整家族留下咖啡園,至隔年開幕谷泉咖啡莊園,才成功轉型家業,打造為咖啡育種實驗及教學的場域。
古坑:台灣咖啡的原鄉
谷泉咖啡除了具備好喝咖啡「滑順好入口」的條件,更發揚了台灣產區甘甜不苦澀的風味。同時這座農場,不僅輝映著咖啡在台灣發展歷程,更訴說客家在臺灣移墾的故事。據《雲林縣志稿》記載,由於咖啡屬於熱帶作物,因此台灣總督府將從巴西引進的咖啡豆,選擇台東、花蓮瑞穗、高雄、雲林古坑與南投惠蓀林場等地試種,最後發現古坑栽種的咖啡品質最好。
1932年日本總督府評定荷苞山的風土條件適合種咖啡,所以引進阿拉比卡及賴比瑞亞兩2樹種來培植,因此當時荷苞山居民幾乎人人種咖啡,種植面積將近有85公頃滿山遍野,亦是台灣大量種植咖啡的起點;咖啡農採收咖啡後,就運回日本本土進貢天皇,而政府還會來巡咖啡園、清查家戶是否有私藏咖啡,因此咖啡農都未嘗過「御用咖啡」的好味道。
戰後雖有留下整片荷苞山的咖啡園,但這些咖啡農的後代,多半因無法掌握「御用咖啡」的烘烤及調煮技術,導致口味變得難以下嚥,連帶咖啡栽培業失去產值,以及荷苞山咖啡園也荒廢了一陣子。
劉易騰提及1958年是台灣咖啡復甦的關鍵時間,他說:「那時台灣跟美國關係非常好,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補助『雲林經濟農場』來成立『斗六咖啡工廠』,全盛時期還是整個遠東最大的咖啡加工廠,連帶重啟相距8公里遠的荷苞山咖啡栽培業,種植面積甚至突破100公頃。」
這段產業史,依舊迴盪在劉易騰的兒時記憶:從小他和祖父、祖母去荷苞山撿咖啡樹苗,來賣給咖啡農賺外快;尤其因家裡也大量種咖啡。這讓他那難以忘懷家裡充滿著爆香的咖啡味:「阿公將收成的咖啡豆,用柴燒大鍋炒豆,再用碾米機磨碎,連同家裡種植的果菜,一起用腳踏車載去斗六賣。」
用夏威夷莊園 實驗一杯台灣的風味史
斗六咖啡加工廠帶動台灣咖啡自產自銷的盛況空前。不過,1973年古坑咖啡產業曾受葉銹病重創,以及加工廠歇業,而再次從高峰跌落谷底。劉易騰父親那代雖保留下咖啡樹種,但荷苞山多數的園內紛紛轉種果樹。
咖啡教育家柯立夫,曾在古坑公所開設培訓課程,分享他在夏威夷科納區的咖啡莊園經驗,這讓劉易騰更確立自家農場,要以「慢活」理念來經營。深受夏威夷咖啡莊園啟發的他笑著說:「藉由莊園讓各年齡層的民眾,都能都能細心體會到『從一顆種子到一杯咖啡的』的生產流程與食農教育;這反倒吸引了台灣星巴克的總經理來參訪谷泉咖啡,後來他們送店長及員工來培訓2年。」
「雖古坑位於緯度23.5度非常適合種咖啡,但我要很好的品質,不是只有咖啡樹活得好而已,所有採收、後製、烘焙、萃取等過程都需要很深的技術。」劉易騰說。他也強調,產地就已經決定咖啡50-60%的風味,剩下的就得靠烘培。所以他不僅精進烘培技術,也在接手咖啡園後陸續撤除果樹,接著他說著新世代的經營理念:「果樹在採摘之後,就逐漸失去新鮮和價值,而咖啡則會因為烘焙能多些保存時間。」
在創業的過程中,他越來越清楚自己想用夏威夷莊園,走出別於前兩代人的咖啡經濟,並成功打造育種咖啡與教育的實驗基地。他除了在莊園致力研發出適更適合在台灣生產的咖啡,同時帶領民眾更了解咖啡文化,以及在雲林古坑發展的地方史,並提供烘烤咖啡的DIY教學。
店家資訊:
店名:谷泉咖啡莊園
營業時間:週三至週一10:00-17:30;週二休息;除夕休息,2/10(六,年初一開始營業)
電話:0933-19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