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來美
資深媒體人,曾獲客家新聞獎、兩岸新聞獎,現從事文史寫作。
由南庄鄉一群國中小學老師、攝影家、自然生態老師組成的「愛書者讀書會」,深感鄉內人文歷史缺乏記錄,面臨失傳,1999年初發起發行《南庄人》季刊,由南埔國小老師莊火妹擔任發行人,如今已發行98期,現由戴德泉接任發行人,繼續記錄地方人文軼事。
《南庄人》走過25年歲月,刊載作品達百萬字,作者近百人,受訪先賢、作者有些雖已辭世,卻給南庄留下豐富的人文史料,彌足珍貴。在苗栗社區大學擔任自然生態老師的戴德泉、邱秀蘭夫婦,長期負責邀稿、集稿工作,常面臨出版經費「斷炊」,對季刊的慘澹經營感受尤深。
戴德泉回憶「愛書者讀書會」成立時,成員有黃喜樂、莊火妹、邱鎮森、溫嫊鐘、李湞吉、張秀香夫婦、邱一帆、賴玉英夫婦及他倆夫婦……等十餘位,多數是中小學老師,後來陳以諾牧師也加入,他們每週讀書聚會,也談地方人文、生態,溫嫊鐘覺得這些鄉土故事若不記錄將散失,非常可惜,何不爭取經費出版發行《南庄人》季刊?
溫嫊鐘登高一呼,馬上向文建會、南庄鄉公所申請經費,並請竹南彩藝得印刷公司協助排版印刷,作者則由「愛書者讀書會」為班底,再廣邀地方鄉賢、文史工作者撰稿,結果《南庄人》季刊第一期於1999年3月9日順利發行,剛開始發行4版一大張,黑白印刷,後覺內容太少增至8版兩大張,並以彩色印刷,每期發行1千份。
早年南庄礦場、林場多,多數擔任礦工、伐木工,礦工就佔四分之一,工作危險,工資雖相對高,但聲色場所也多,而田美與獅山村交界的「烏蛇嘴」山,是進出南庄的門戶,很多礦工因沈迷酒色,花光薪水不敢回家,留下「南庄的桃花水,賺錢毋過烏蛇嘴」的無奈。首期邱鎮森、邱一帆父子就專訪老礦工劉維添,劉維添也引這首打油詩,道盡南庄礦業的滄桑。
李湞吉是硬頸攝影群成員,父親李旺秀光復後在南庄開設玉光照相館,父子接力以相機紀錄南庄的歷史人文,從黑白到彩色,長達近80載,至今年逾8旬的李湞吉除繼續攝影,他在《南庄人》連載的「老照片說故事」,更是圖文並茂,如1961年的南庄初中破土典禮、1963年的葛樂禮颱風災情,都勾起鄉親對南庄的回憶。
前任發行人邱一帆是客語詩人,25年來他幾每期發表客語新詩,也常訪鄉賢,寫地名典故,談古話今,是《南庄人》供稿要角。古朋枝訪問多位年長婦女,她的「銀髮閃亮笑談人生路」系列連載,記錄了老一輩婦女的克勤克儉,談到以往持家的辛酸,也賺人熱淚。
植物學家陳運造與高徒戴德泉對地方自然生態、鄉土植物有深入研究,南庄也以自然生態豐富聞名,陳運造的「漫談植物姓名」、戴德泉的「鄉土植物」、「客家民俗植物」,都是認識植物生態的寶典。
戴德泉在自己山上、南埔國小都闢有植物園,也在苗栗社大、南埔國小教學相長,常率學員上山走讀﹔他了解地方人文軼事,「老伯講古」專欄同樣叫座。
在牧師陳以諾建議下,「愛書者讀書會」後擴大為「南庄鄉愛鄉協進會」,並成立合唱團,之後《南庄人》發行人就由愛鄉協進會會長擔任,他要負責集稿、籌資發行,因經費拮据,沒有稿酬,但為鼓勵國中小學學生投稿,曾發給圖書禮券獎勵。
南庄人口已跌破九千人,礦業、林業也早沒落,變成以觀光休閒為主的國際慢城,雖有不少外地人來建別墅,但與地方並未融合,《南庄人》為保持內容純淨,只收小額捐款,不刊商業廣告。
南庄旅北鄉親多,退休教授范振乾還協助成立「南庄台北市同鄉會」,《南庄人》也成溝通橋樑,這幾年他返鄉歸隱山林,也以「山居的聲音」為題撰稿,已連載6篇,讓旅北鄉親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