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柏均、李台源、張凱清/新竹報導】北埔古蹟聚落爭議再啟!新竹縣北埔中正路上新竹客運站後方,有一棟佔地高達2150平方公尺(約650坪)的「新姜天水堂」老屋,由於該棟房屋屬於雙堂屋格局,建於戰後時期的1947年(民國36),房屋格局恢宏,屬於近代少見的四合院建築,但仍為私人住宅沒有開放參觀,又不具文資身份,因此隱身在熱鬧的北埔老街中鮮為人知。

這棟「新姜天水堂」有著傳統客家建築樣式,又融合著大片的白牆,建於40年代後期,挑高的傳統家屋又點綴著日式風格的窗戶,建築樣式融合中式和西式的元素,房屋起建者是北埔知名的姜氏家族,跟北埔地區百年來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

新姜天水堂房屋格局恢宏,屬於近代少見的四合院建築,但屬私人住宅沒有開放參觀,且不具文資身份,隱身在熱鬧的北埔老街中。何柏均攝

不過這棟房子的主人傳給姜家後代四大房擁有,大部分皆已搬走,僅剩二房的後代姜逸浩與妻子住在此,兩年前傳出其他所有權人想出售土地,珍貴的老屋可能消失在北埔中;直到去(2023)年3月,這棟老屋所有人之一的姜家後代姜逸浩,向新竹縣文化局提報為古蹟登錄並暫定為古蹟,隨後也進行首次的文化資產審議。

本月16日文化局再次到老屋現場召開審查會議,召集了5位審查委員(註:當天一名請假僅4名委員出席)與新姜天水堂的15名所有權人共同出席現場勘查。提報古蹟的姜逸浩表示,希望列入文化資產保存,為北埔發展歷史留下完整記錄,但另外14名共同持有人代表卻強烈反對由公部門介入處分私有財產,而預計今(2024)年2月底前,新竹縣政府也將召開審查大會,屆時會決定指定古蹟或登錄歷史建築與否。

保護老屋找回家族歷史,若沒留下「北埔歷史缺一角」

姜逸浩向《客新聞》說起姜家的歷史,他說開墾北埔的姜家可分為「老姜」和「新姜」兩大派系,「老姜」是指新竹大隘(現今北埔、峨眉、寶山一帶)地區開拓者姜秀鑾派下,以「開山打林」為基業,建立知名的國定古蹟天水堂老屋、金廣福公館與姜阿新洋樓等,成為北埔百年古蹟聚落的主要建築物。

而「新姜」則為姜秀鑾兄弟姜秀福派下子孫,其中以姜滿堂為代表,知名的攝影家鄧南光父親,是姜滿堂的大兒子鄧瑞坤(註:大房從母姓)。二子姜瑞昌則在北埔開設「榮和」商號,以製作膨風茶經商致富。姜逸浩表示,這棟房子的主人、三子姜瑞金曾任新竹縣副議長、北埔鄉長,更是一名知名書法家,他自豪的說:「大家都說:『新姜比老姜辣』原因在此」。

支持新姜天水堂的保留者姜逸浩與《客新聞》敘述他對老屋「新姜天水堂」的記憶及歷史。何柏均攝

「天水堂」門口的對聯是姜瑞金的墨寶,寫著「天命維新重光世第」、「水源可溯丕振家聲」,意味著起建人姜瑞金期望著這棟天水堂家屋,有著光宗耀祖的使命,更要後代子孫不忘前人的努力;姜逸浩帶著《客新聞》記者走訪屋內外,偌大的屋前庭院梅花樹正綻放,點點白花點綴著天水堂不凡的氣勢。

姜逸浩坐在小時候玩耍的門口,向我們談起這棟房子的來歷,他表示是其祖父姜瑞金根據其母親鄧登妹對老家的概念而來,找匠師設計畫圖,最後把它蓋成這個樣子,在1947年洋樓的形式逐漸成為台灣建築主流時,是少數仍為客家傳統的住宅。

不過因為保存老屋的爭議,也讓姜逸浩找回自己家族的歷史,他說:「以前都不知道這棟老房子的珍貴」,經過文資專家的研究與解說,讓他知這棟房屋樣式,包括使用的石材、用料都是當代少見的精緻工法。

支持新姜天水堂的保留者姜逸浩坐在小時候玩耍的門口,向我們談起這棟房子的來歷。何柏均攝

姜逸浩回憶房子蓋好時,正值時任鄉長的姜瑞金,設計房子一進門,就有一個招待客人的大客廳,還有一張很大的橢圓形會議桌,兩邊擺沙發,顯出政治世家的氣度。

「前年聽到其他三房的親友聯合想把土地賣掉,我捨不得啊!」從小就在這棟房子成長的姜逸浩說。之後他與妻子山崎禮子更辦起古蹟導覽,並在臉書(facebook)經營「北埔姜瑞金鄉長故居」粉絲專頁,想把家族的故事透過網路傳播出去。

姜逸浩也擔心若老屋土地被賣出去後房屋被拆毀,他說:「這種老房子住起來舒服,住久了也有感情,就趕快想保存,也不管他們(其他持有人)同不同意,就申請文資審查了,但他們氣我氣得要死!」

姜逸浩站在天水堂的客廳裡,細數著老房子的歷史,列祖列宗的照片一排顯得格外注目,盡顯大家族的過往輝煌,他說:「這是北埔的遺產、也是新竹縣的遺產,一個開拓史不能夠隨便就丟掉了,所以我在這邊我希望能夠把這個地方保留下來」、「老姜那一脈大家都知道,我們新姜這一脈若什麼都沒留下,對北埔的發展紀錄來講就缺一角」,姜逸浩說。

新姜天水堂的客廳裡保留著許多匾額,訴說過去政治、教育世家的歷史。何柏均攝

家族親人反對列為古蹟,雙方對保留老屋無共識

不過姜氏家族的歲月靜好,從去年3月天水堂暫列文資開始有了紛爭,彼此以堂兄弟互稱的姜瑞金後代開始對簿公堂,家族另一方反對私有住宅列入古蹟,在屋裡外掛起白布條,宣稱「堅決反對納為古蹟」、「尊重其他所有權人」,每當召開文資審查會議時,更讓兩方從親戚變冤家,口角場面一度火爆。

其中反對成為古蹟的姜家後代姜紫稜向《客新聞》表示:「我們不想要私人財產變成古蹟!」她說四房後代兄弟姐妹向來感情非常好,也沒有吵過架,但在無預警之下突然收到文化局的「暫定古蹟」公告,之後更收到法院的訴訟通知,姜紫稜說:「沒經過協調,我們14個人突然就變被告!」,他們的不解與氣憤,主要原因來自這裡。

姜紫稜說:「20幾年前,他們姜家後代修繕房屋花了很多的錢,大概修了兩、三百萬,把屋瓦、漏水都補好,但二十幾年來沒有人回來住,現在又塌掉了,是不是要再花兩三百萬來修?」

經濟問題是另一個催化老屋消失的原因,姜紫稜說:「我們都有經濟問題,我輩份最小,都七十幾歲了,那我們還要再為經濟去弄(整修古蹟)嗎?」她說:「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就是讓子孫受用,雖然這個房子是我祖父蓋的,那我希望都有(經濟)困難下,能夠把它變賣掉」。

至於新姜天水堂是不是具有文化價值?姜紫稜說:「在我的價值就是,我的哥哥、堂兄弟們全部都不住在這裡,已經沒有價值了!」

姜家後代姜紫稜(前排閉眼者)反對保留老屋,她說:「在我的價值就是,我的哥哥、堂兄弟們全部都不住在這裡,已經沒有價值了!」。張凱清攝

私有文化財產保存難題,盼「容積移轉」解決問題

私有財產具有歷史保留價值,最後要成為文化保存的古蹟或歷史建築,一直都是臺灣難解的問題,新姜天水堂不會是首例,更不會是最後一個案例。主張保留的姜逸浩,號召了許多地方人士與文史工作者協助奔走,擔心這棟老房子若消失,將會是文化上的一大損失,相關人士更提出政府推出的「土地容積移轉」的方案,盼透過轉移開發的價值,進一步保存具有文化價值的古蹟。

身為文資審查委員的建築師符宏仁也進一步解釋,保護古蹟與文化資產的《文化資產保存法》41條去年修法後,包括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的土地,依建築基準的容積受到限制開發部分,可移轉至其他地方,換句話說,被列為古蹟而遭限制開發或改建的土地、建築,仍可將其開發的權利轉移到別處,讓所有人權利不會受損,「這是對原來古蹟所有權人補救措施,相對的保障了所有權人的開發權益」,符宏仁說。

另名新竹縣文創協會理事長鄧毅中也點出一個問題,他初估這片土地可移轉的容積高達4540平方公尺,「但新竹縣從來沒有透過古蹟容積移轉的前例」,或許大家都不熟悉怎麼做,盼政府能夠從中協助,「可保存老屋,容積又可以拿去賣給建商,讓大家獲得原有的開發權利!」

客家委員會楊長鎮也很重視,更在去年底拜會新竹縣楊文科縣長,對北埔「新姜天水堂」指定文資案,表達關切並進行討論,盼期能在兼顧公共利益、土地所有權人權益及意願之前提下,朝古蹟土地容積移轉方式,讓雙方利害關係人皆滿意之解方,共創雙贏局面。

文資審查委員仔細審視屋內外的建築是否具有文化價值。李台源攝

延伸閱讀:

天水堂留不留2/老屋裡的台灣史 姚其中:紀錄1940年代的建築

【張凱清、何柏均、李台源/新竹報導】新竹縣北埔鄉有間「雙堂屋(sungˋ tong vug,四合院)」的「新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