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些研究讓我知道,客語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這是我過去想都沒想過的事,也讓我後來決定去美國念書,可以回臺灣來繼續研究客語的動力。「原來我的母語可以拿來做研究」這是開啟我研究客語語言學的起點,也讓建置客語語料庫成為我後來學術生涯所努力的方向。—賴惠玲—

客語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

賴惠玲出生在苗栗西湖的五湖村,小時候就讀的正是吳濁流先生任教過的五湖國小,後來舉家搬到苗栗市,高中念的是北一女中。她在臺北看到來自臺灣各地優秀的人才,也激勵自己更加努力,擠身在非常競爭的升學環境之中。大學的時候就讀政大,也是後來任教服務的母校,差別的是英語系在當時叫做西語系,相對於東語系,就是指西方語言,而不是大家誤以為的西班牙語,顯示政大在當時對於整個外語研究的企圖心。

在政大這個環境,對學習語言及語言學產生莫大的興趣,攻讀研究所的時候,系上請到臺師大英語系的李櫻教授來教授句法學,賴惠玲選擇李櫻作為指導教授,有一天老師建議她,為什麼不研究自己的母語客家話呢?鼓勵她使用語言學專業來研究母語,李老師雖然不是客家人,但是給的這個建議卻是賴惠玲開始可以從學術進入客家的轉捩點。

建立可供大眾共享的語料庫

華語、英語因為使用人眾、研究者也多,早已累積龐大的文獻及語料庫,成熟建立起系統化的研究架構,對於研究者非常便利。賴惠玲一開始也想使用華語、英語的語料庫做為研究,即使自己曾經歷過說母語會被罰錢的年代,但未曾想過客語可以拿來做為學術上的分析使用,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畢竟這在過去是沒有什麼資料的。

「語言學」是分析語言的一種專業及方法,因此要怎麼找到「素材」來研究,是研究者關心的事情。當她開始決定要將客語當作研究主題後,普遍缺乏研究素材,成為當時棘手的事情。賴惠玲只好慢慢土法煉鋼,從字辭典、故事、笑話開始,分類出一個一個的詞彙,再一筆一筆地寫進電腦裡,歷經師生共同的努力,漸漸客語語言學研究的領域才得以誕生。

語言學理論多由西方發展而來,早期賴惠玲將語言學分析語言使用的方法,運用來研究客語,她的研究專長為認知語意學,包含隱喻、詞彙與構式互動以及語法化等。漸漸語料庫豐富、研究也積累到了一個程度之後,客語的經驗可以回過頭去再和西方理論對話,甚至修正、完善理論,獲獎肯定了她在客語語言學相關研究領域的貢獻。

「政治大學客語口語語料庫」即是賴惠玲將多年累積的客語語料無償分享在世界知名的TalkBank,歡迎更多研究者進入的實踐。目前賴惠玲與政大的資科系教授劉吉軒及新聞系教授劉慧雯共同合作,建置「臺灣客語語料庫」。客語語料庫的建置需要跨領域的合作,過程相當耗時且費力,必須仰賴語言學、資訊工程、傳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帶領團隊進行語料蒐集、語料處理、系統建置等程序,才能將語言加工後並轉化成資訊,進一步串聯其他語言,最後結合成可被利用的工具語言。政大的工作團隊劉吉軒和劉慧雯兩位教授也都是客家子弟,一起跨領域為臺灣客家客語研究貢獻心力。

在建置語料庫的過程中,研究團隊遭遇非常多的問題且要一一克服,有很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困難,這是後來研究者必須要對建置者獻上的敬意。但也因為這些需要克服的狀況,例如電腦難以支援客語生難字的情形等,讓賴惠玲對於客語的使用有著進一步的瞭解。她期待語料庫建置的工作,能讓客語的典藏保存更為完整,也提供更多資源給後進的研究者。

語料庫自2017年起由研究計畫團隊建置,為臺灣首座開放性、系統性之臺灣客語語料的資料庫。口語語料庫是以錄影及錄音方式收錄客語口語語料,包含影音資料,經過挑選並依言談分析標記系統轉錄方式將真實語言轉寫為書面語料。主題式對話口語語料是由二至三位受錄者不限主題以聊天的方式自由進行談話,涵蓋臺灣客語不同次方言用字使用的是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試用版)》以及客委會的「客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所公布的客語漢字。免費提供一個公開且有多樣主題的語料搜尋平臺,供學術研究及應用使用。

因為這些跨領域的經驗,賴惠玲除了研究客語的使用之外,也將觸角延伸到報紙媒體相關的語言分析。2017年,她與資科系劉昭麟教授合作的「客家象徵符碼〈硬頸〉之演變:臺灣報紙媒體縱剖面之分析」刊登上《傳播與社會》期刊。由報紙資料庫中,歸納媒體對於客語「硬頸」一詞的使用方式,從過去罵人食古不化的負面意義,成為了當代客家硬頸精神的表現,甚至連描述外國人士的標題上,媒體都採用了「硬頸」二字,十足讓客家走向國際,這些分析以及其跨領域觀點帶來的創新性讓她備受肯定。

心繫母語 用熱情澆灌客家種子

賴惠玲當初留學美國念博士,就是一心想回來作客語研究,她一直不忘初衷,找到她可以回歸客家、研究母語的路徑。從無到有,希望能累積到一套完整的客語語料庫,自己帶著學生、助理慢慢做,也吸引到這些學生、助理相繼投入客語研究,漸漸地這些學生、助理也相繼完成碩士、博士學位,願意留下來一起為研究客語努力,目前建置語料庫研究室已凝聚成一個工作團隊。

相信賴惠玲的客語研究歷程,可以鼓舞未來有志投入學術的學生或是年輕學者們,首要即是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選擇自己真心喜愛的領域,讓研究能夠自然地融入生活之中,且能成為一種習慣,因為喜愛而能夠持續保有熱忱與動力,便能在過程之中體現和實踐研究的美妙,找到學術研究之於社會能夠提供貢獻的價值。

多年來從事客語研究的她,已經在著作中佐證了語言學相關理論,客語研究可以作為一種方法,用來檢視、剖析、理解,進而探討一個族群文化背後的深層意義。賴惠玲期待未來更能了解什麼是客家,客語是什麼,客家文化內涵又是什麼?她接下傳承的棒子,努力將臺灣各個腔調的客語數位化,將臺灣客語語料庫上線分享。未來需要更多文化工作者、語言學專家一同投入,以及更多年輕世代一起加入說客語、研究客語。

全文轉載自《2023客家貢獻獎得獎人輯錄》

相關報導:

臺灣客語語料庫試用版上線  鍾孔炤邀全民共下迎接客語數位新時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r1pMdNraE&t=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