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每餐都有豬肉上桌,一兩週炆一次爌肉,節日有封肉,偶爾煲豬腳來加菜,這是台灣人的豐衣足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滷肉飯,豬腳禮盒買城裡的知名品牌,獨獨萬巒豬腳全台都愛,成了唯一的地方品牌。
萬巒豬腳要好吃,食材和香料是基礎,首先是六堆黑豬豬前腳,正好與客家人封腿的後腳或膨腿(pangˇ tuiˊ,海陸腔,蹄膀)錯開,也不能是德國豬腳的前蹄膀。豬前腳的豬腳筋比後腳筋難取下,萬巒豬腳經常標榜保留難以取出的豬腳筋,吃起來有咬勁又爽口。
六堆黑豬是由三種台灣傳統黑豬育成,集桃園豬、頂雙溪豬和美濃豬的DNA,飼育時間超過一年,比起市場上能買到的白豬、黑豬肉的肉色都來得深紅,吃起來肉質緊實,甘甜的氨基酸鮮味,是在地風物最堅強的後盾。
豬腳滷到皮有嚼勁肉彈牙,這點和客家人傳統的封肉要酪酪(log log,海陸腔,軟爛)的觀點不同,或許是這道名菜最初是河洛人落腳客庄的產物,講究的是䊆(Q)嗲嗲(khiū-teh-teh,河洛語)口感。
王依悌福州人,1948年到達萬巒開飲食店,菜單有滷豬腳選項,接著海鴻飯店、熊家餐飲也開始賣豬腳,1970年代到2000年初都有新店陸續開張,1980年代起萬巒民和路與褒忠路,以豬腳為號的飲食店雲集,在旅遊團間打響名號。
此外,萬巒是六堆之先鋒堆,前有內埔,夾者潮州與左堆相鄰,右邊漸進入丘陵山區,仰望大武山,五溝水流東,流水而下渠道交錯,地下水資源豐富是畜牧的好所在,養豬在此從家庭副業到專業飼育,六堆黑豬是台灣黑豬的大本營。台灣人以豬肉為主食,客家人更是重視豬肉料理,客家粄條、薑絲炒大腸……以及各式客家菜都能在此吃到,形成有客庄飲食特色的小村風景。
除了瘦肉湯,台灣人料理肉類習慣先汆燙,汆燙是將食材放滾水中過一下去雜質,萬巒豬腳則強調,豬腳直接以冷水鍋煮開去血水再取出放冰水中,使豬皮更緊縮䊆彈再滷。又客家人滷菜直接將香料、薑蒜與醬油、冰糖與一點酒一鍋調配好,肉下去開火慢煲,不似德國豬腳要先醃漬香料再滷,最後才進烤箱完成。
因此,本地的滷肉在香料與配料的比例上見真功夫,八角味是台灣人滷肉的記憶,豬腳一條街上倒是不明顯,隱約飄來的尚有肉桂、草果與醬香,屏東平原是黃豆、綠豆、黑豆與知名萬丹紅豆產地,醬油有多種可選,均是濃重豆香風味。
滷豬腳味濃,本質上是道重口味的菜餚不需要沾醬,萬巒豬腳有別其他,附蒜蓉醬成為號招,台菜中的蒜泥白肉、清蒸蒜蓉蟹或蒜蓉茄子都是名菜,吃海鮮的汆燙蝦、花枝或魷魚等季節性旬物習慣沾蒜蓉醬,自矜的店家都有獨家秘方招徠客人,但滷肉甚少附醬料,萬巒豬腳獨樹一格來自於切片切盤,不像一般滷豬腳大塊上桌。
在這個島嶼上,六堆是眾多族群構成的族群比其他地方都明顯,在客家飲食的基礎上收納了其他族群的食材、菜色,精神上又被其他地方料理採擷運用,萬巒豬腳以地方為名,是統合了風土料理的所有元素所成就的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