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聞》專訪店中的靈魂人物廖永勛Ted與夥伴韓秀光Phil,一談如何走進美食的領域,將客家的味道融入蔬食,創造一場「新客家菜」的飲食實驗計畫。

【鍾裕能、何柏均/台北報導】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店中的靈魂人物廖永勛Ted與夥伴韓秀光Phil,兩人外表粗曠還留著大鬍子,卻是道地的「食物藝術家」。其中這位來自苗栗的客家子弟廖永勛,憑著手藝,努力的用料理向世界介紹客家,即使晉升米其林名廚,心中卻有個遲遲未能實現的心願,就是請爸爸吃他親手做的菜。

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得季風Monsoon餐廳,店中的靈魂人物廖永勛Ted(右)與夥伴Phi(左)。何柏均攝

客家阿婆的糯米團啟發了靈感,要走向世界的客家

對於能獲必比登推介,廖永勛苦笑地說:「這好像絕處逢生」,他回憶3年前餐廳剛開幕時,就先碰到疫情,靠著幫附近公司行號做外送餐點撐下去,餐廳本來是一個飲食的實驗計畫,連入口的標誌都是用「實驗室注意事項」,差點撐不下去的時候,卻獲得必比登的推介,才開始打出知名度。

廖永勛說:「當初想要做所謂的新客家菜,不能天馬行空的亂做,而是他跟夥伴Phil花很多時間做田野調查。」他到各地客家庄去拜訪,很多人說:「客家菜就是這樣:客家小炒、油雞」,沒有什麼叫新客家菜,他理解了傳統,卻找不到新客家菜的樣貌。

廖永勛回憶說:「直到有一次我們到新竹峨眉,訪問了一位超過80歲的阿婆,問她以前小時候有沒有吃過什麼甜的東西?沒想到阿婆說:「有」,就走進廚房,15分鐘後端出蒸好的圓糯米,帶了一罐米酒頭和紅糖,出現在廖永勛面前,把這3個東西混在一起,用手捏成糰子說:「這就是我小時候會吃的甜點!」

廖永勛不僅把客家菜做成蔬食,而且把客家傳統的元素,用純粹的食材包含在時尚、潮流的菜色之中,賦予客家料理的新風貎。何柏均攝

廖永勛一吃後大驚,心想:「再普通不過的3樣東西,但怎麼會味道這麼特別、這麼好?」也重此開啟他的靈感,從最純粹的食材,更深入的研究客家飲食的演進和變化,進而開做出創新的客家料理。

這時他開始反思:「若客家菜只有客家小炒,那中國客家人會吃嗎?印尼、馬來西亞的客家人又吃什麼?」,他說:「只談『客家世界』太狹小,應該是『世界的客家』,因為全世界到處有客家人,就想帶大家透過味道、透過吃一頓飯,去看看世界是什麼樣子。」也開啟了季風Monsoon得飲食實驗計畫。

除了客家,有時候菜色的研發可能是現在正在世界上發生的議題,就像我們這一季的菜單叫The World,這個世界就是有一道菜是跟戰爭有關係。」廖永勛說。源自烏俄戰爭的「戰爭菜包」,靈感來自客家菜包,加上烏克蘭是馬鈴薯的生產大國,內餡就以梅干菜和馬鈴薯做成。「湯圓的自由式」則發想自客家鹹湯圓;「月桃花純露」有來自客家米食月桃葉包裹的香味,嚐一口原味湯圓,再擠上檸檬,瞬間轉換成南洋風味,世界的滋味也來到眼前。

廖永勛不僅把客家菜做成蔬食,而且把客家傳統的元素,用純粹的食材包含在時尚、潮流的菜色之中,賦予客家料理的新風貎。

「家庭關係」是心中的軟肋,不走傳統路的逆子成為米其林名廚

廖永勛首次對媒體採訪時坦承:「家庭關係的微薄,是曾經很害怕提到的一塊」,但他現在能坦然的面對,更向《客新聞》表示也許是當一個叛逆的小子,才會一步步走向這裡。

廖永勛認為做菜的靈感也許來自天賦,他回憶起家裡仍有樟腦寮的童年,他說:「78歲時,阿婆就教他怎麼用火,肚子餓的時候,就自己煮蛋花湯,後來表哥、表姐吃了,覺得比阿婆煮的好吃。」廖永勛表示,小時候就很確定人生志向就是要做廚師,「我對味道這件事比別人來得靈敏,對於味道的控制,別人可能會失手,但我從小就知道這該放多少鹽,好像有這種天賦」,廖永勛說。

裝盛食物的容器之一來自樟腦的童年回憶。何柏均攝

不過,因為廖永勛的家族開機械公司,父親希望他畢業後能夠接棒,考五專時也幫他安排好未來的路,幫他填了「自動化工程」的志願,但他完全沒興趣,5年快畢業時便辦了休學,讓父親非常生氣,還要他滾出家門。離家後靠著自己自食其力,獨自租屋,到處打工賺生活費。更因五專沒畢業提前入伍,當時只有國中學歷,部隊的同梯全是三教九流,還有殺過人的,讓他用「震撼」來形容,對人生的價值感產生很大的改變,但也豐富了他的人生。

退伍前3個月,許多同梯的都在念書準備考試,跟他說可以用同等學歷去插大,廖永勛也重拾對餐飲的熱情,跟著念書,後來考到了大學念了食品科學,畢業後又進了知名食品公司工作,原本讓父親對他改觀,但又因故離職,讓爸爸更加生氣,賭氣到兩三年沒回家。

「他們很希望我接家族的事業,對我的人生已經有規劃了,但我不要」,廖永勛說。家族的事業規模不小,因為沒有照著父親的期待,當公務員或找個穩定的工作,加上那時經濟能力和各方面的不對等,父子曾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對話。

「關係破裂的時候,我和我爸就很少講話,真的很少講話,一直到近幾年。」尤其在廖永勛在證明沒有照著父親安排好的的路走,仍能有一片天之後,他也慢慢轉念跟釋懷。廖永勛說:「儘管他(爸爸)永遠都是透過別人來理解我,現在也不可能再達到他們期望的模樣」,他認為父親應該會很開心,因為在堅持當廚師這一條路上,獲得了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榮耀,「雖然他(爸爸)可能看不懂,但他周圍的人看得懂,會有鄰居、其他親戚告訴他這件事,這件事情還蠻特別的。」

廖永勛談起「家庭關係」是心中軟肋,最大的遺憾是父母仍未吃過他做的菜。何柏均攝

米其林排隊名店,但父母卻沒嚐過成為「心中的缺口」

疫情開放後,許多外國客把士林當成臺灣觀光的一站,香港、馬來西亞的觀光客都把獲得必比登推介的「季風」餐廳當成必去的景點,每到用餐時刻,小小的餐廳裡總是客滿,想吃廖永勛做的菜,不是那麼容易,必須提前幾個月預訂,但爸媽卻從來沒吃過他做的料理,即使偶爾回苗栗老家,在廚房準備食物的總是媽媽,而不是他。

廖永勛的爸媽知道他獲得餐飲界的米其林榮耀,僅跟他說:「恭喜喔!」,儘管是一句話,也讓廖永勛最後體認到,這也許是客家傳統父親的溝通方式,當爸爸願意跟主動開口的時候,顯然是爸爸的內心的某些結已經被打開了。廖永勛:「他可能也是覺得很驕傲,但他是從不稱讚我的,他可能一輩子不會稱讚說你很棒,但我覺得無所謂,反正這些事都是我想做的,也願意做的。」

「我爸媽從來沒吃過我煮的菜,他們也不想吃,真的喔!我有邀請他們來吃,但他們不要。」後來廖永勛老家的鄰居慕名而來,甚至親戚也有來過吃過,回去跟他們說:「『你兒子在台北的餐廳很難訂』他才會有一點感覺。」但還是沒有想要吃看看他做的菜,這也成了他心中的一道缺口,他說:「希望有一天,而且是很快的一天,能親手作他的客家蔬食料理讓爸媽嚐嚐。」

靠著蔬食獲得米其林榮耀的廖永勛,把客家世界介紹給大家。何柏均攝

 

系列報導:

客人誌/葷食轉變純素蔬食餐廳 「一開始只剩兩個人回來吃」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

客人誌/放逐蘭嶼改變廖永勛一生 放棄米其林餐廳工作機會「做客家」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

客人誌/樟腦寮是童年與人生起點 廖永勛自認樟樹才能代表客家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