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聞》專訪店中的靈魂人物廖永勛Ted與夥伴Phil,一談如何走進美食的領域,將客家的味道融入蔬食,創造一場「新客家菜」的飲食實驗計畫。

【鍾裕能/台北報導】廖永勛喜歡旅行,台灣的蘭嶼、馬祖、澎湖、花蓮、阿里山與金瓜石,再到國外的馬來西亞、泰國和澳洲等地都讓她留下深刻印象。對他來說,每一段的旅行都是故事,提供他作菜的養分,讓他走向「世界的客家」。尤其蘭嶼和澳洲兩地,帶給他最大的影響,改變了他的一生。

店內的裝潢擺飾,多了一艘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陽台也有蘭嶼的門牌,「我覺得改變我最多是蘭嶼,蘭嶼是一個轉捩點!」廖永勛31歲時去了蘭嶼,而在去之前,他正參加法國米其林餐廳面試,而且已到了快錄取的第3階段,但去了一趟蘭嶼,他決定放棄到米其林餐廳的機會。

餐廳內擺放著廖永勛遊歷各地的回憶,包括對他最深刻的蘭嶼。何柏均攝

「我從來沒去過蘭嶼,到了蘭嶼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它不是我認知的台灣原住民,那有很多新的東西我不知道。」廖永勛那時候找到一個工作可以去蘭嶼3個月,他的老闆有民宿、餐廳、早餐店、潛水店、租車行,每天他5點就要起床,忙完休息的時候是大概已是晚上7點。

他每天工作結束都會去看海,「有一次看著海就在想,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就明明從台北來這邊工作,卻每天都忙得累得要死,這些工作到底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突然間,就有一隻蘭嶼的山豬走過廖永勛的身邊,跳到海裏游泳,旁邊有山羊,落日的時候坐在他旁邊,山羊就靜靜看著那個落日。

廖永勛說:「那時候我就覺得,哇!連動物都這麼享受生活,我是人耶,我都不懂得生活,還每天埋怨、不開心。後來覺得這樣不行,隔天開始積極的跟當地人互動,學那裡的語言。發現蘭嶼的飲食很簡單,家裡只有一罐鹽,但他們煮出來的東西就還是很好吃。」

廖永勛Ted與夥伴Phi一起經營季風餐廳。何柏均攝

決定要好好過生活的廖永勛,放棄了到米其林餐廳的機會,索性自己出國學習,申請到澳洲打工換宿,他說:「去的過程很緊張,那時候身上只剩5萬塊而已,必須趕快找工作。」最後他到當地的食品加工廠工作,接觸來自紐西蘭毛利人的同事,發現他們知道自己文化是什麼,也會講自己的語言、會跳戰舞、甚至知道身上所有刺青的故事。

後來,毛利同事問了廖永勛:「Ted你是哪裡人?」他回答:「台灣人」,沒想到對方卻皺起眉頭說:「台灣人有人是原住民,有人是從中國來的,有人是客家人,你是什麼人?」他才意識到,自己是「客家人」。接著對方又問他:「客家的飲食文化有什麼跟不一樣?」但他卻回答不出來,讓同事覺不可思議,還要他回台灣後多花點時間去研究。

這兩件事,讓廖永勛覺得有如當頭棒喝,「就是打醒你,明明自己是客家人,一輩子都在廚房,卻講不出客家菜的脈絡。」於是讓他更堅定要努力「做客家」,用親手作的料理,讓世界了解客家,而且要用創新的手法去延續客家,帶動客家飲食的進化。

廖永勛說:「大家如果能夠活出自己的樣子,那就是最美好的事。身為客家人能夠活出自己喜歡的客家樣貌,那才是美好的,而不是讓別人去定義你客家的樣子。」廖永勛認為,表達客家這件事情不能只用會不會說客家話,不應用這種思維去看待每個人,「我們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想這些事情,重新看待自己、重新看待客家,用每個人可以的方式去做客家,才能豁然開朗」廖永勛說。

喜歡跟客人互動的廖永勛,常常透過聊天跟人表達他的飲食理念,更介紹客家文化。何柏均攝

系列報導:

客人誌/不走傳統路的逆子變身米其林名廚 廖永勛遺憾「沒做菜給爸爸吃」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

客人誌/葷食轉變純素蔬食餐廳 「一開始只剩兩個人回來吃」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

客人誌/樟腦寮是童年與人生起點 廖永勛自認樟樹才能代表客家

編按:位於士林的季風Monsoon餐廳,連兩年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