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俊傑/桃園報導】講客廣播電臺舉辦「廣播金鐘講座」,特邀今年甫獲得金鐘獎的得主來分享交流,第3場次邀請到今年以《傾聽海洋》節目奪下第58屆廣播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的蕭曼屏前來分享廣播節目製作歷程。蕭曼屏說,教育文化類節目重點不是資歷,而是關注的領域夠不夠久、夠不夠深,她自信地直言:「我不是做教育文化類節目最久的人,但我是今年的得獎者沒有問題」,她認為要打動評審與聽眾的心,關鍵就在於寫書一份有料的企劃書,也不要因為語言的隔閡而限縮自己,廣播節目永遠都會有人會聽。
軟硬內容兼具,要把科普節目變有料
蕭曼屏分享在教育廣播電台主持的廣播節目《傾聽海洋》企劃製作。她點出,早期做節目的模式頃向,給你一個錄音時段,可以自由地說點什麼內容,或是以陪伴的方式做節目,並沒有一定要企劃書這件事情,但現在的節目,都會強調「做企劃」,廣播節目的企劃這件事情,是主持人標配的能力。她說,大家都看到我是德文系,而且我跟海洋科學界或者是跟文化界一點關聯都沒有,我也是從零開始,但因為有企劃,讓這一段陌生領域完整了。
蕭曼屏說:「節目企劃就等同於你的節目的架構,必須要塑造清楚,主題越明確越好」。她以一間房子來形容一個節目「沒有節目企劃的房子,就是一個空的」,房子剛蓋好的一個成屋,但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企劃節目即是一個能力,有企劃能力,才能真的把「有料」的東西做出來,而這個「料」,一定會是一個故事或者是有情感性的東西,包含性質、受眾及目的做為節目的源起。
蕭曼屏坦言「科普知識是一個很硬的東西」。科普的節目,就是訪問科學家,但我不想要這樣,不要它只是一個科普節目,更不可能一個節目只做一個單元,便在節目裡面放了三個單元。她剖析《傾聽海洋》節目架構,切成海洋知識(科普)、海洋跟人類的關係(生活人文)及海洋文學3種角度。蕭曼屏說,這個節目不是讓人家覺得只聽到知識,在節目最後的文學單元,設計了一段「為海洋讀一首詩」,運用文學的構思引發聽眾內心柔軟那一塊。
多元語言是優勢,但別變成設限內容的劣勢
聽眾群是廣播節目的隱憂,主持人時常擔心節目沒人聽。蕭曼屏提到,在海洋科普的節目,並沒有設定聽眾群,她認為,沒有說10、80歲的人不能聽海洋節目,也沒有說一定要給喜歡海洋知識的同好聽,因此設定的聽眾群很廣,簡單來說就是社會大眾。
蕭曼屏認為多元語言的趨勢,這幾年在金鐘獎裡非常吃香,評審非常希望聽到不同的語言的節目,不論是客家話、原住民語或河洛語都是優勢,利用這個優勢,把節目做出好聽的樣子,但是也不能只靠優勢闖天下。她舉例客家山歌、傳統客家菜、客語嘻哈音樂等,不管它是大東西還是小東西,運用「三多」:多學習、多關心、多感受,清晰的表達能力及熟練的領域,厚植自己的底蘊,就知道節目該怎麼賣(製作)。
蕭曼屏更點出,利用客語做出好聽的節目,要有自信,客語節目不用擔心聽眾能否聽懂,有時候我們會太擔心聽眾聽不懂,但聽眾若覺得內容好聽、實用,用猜的他也想聽。所以不用擔心聽眾能不能聽懂客語,不要認為懂客家話的人才能聽,最後而限縮自己想做的內容,「不論是Podcast也好、傳統廣播也好,這些節目永遠都會有人會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