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2023年全球異常高溫與潮溼,對生態環境帶來劇烈變化,包括蚊蟲數量的激增,這使得各地的蚊媒傳染病,包括登革熱、瘧疾與茲卡病毒感染症等的確診人數攀升。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為了有效降低登革熱傳播,去年(2022)決定在部分地區試行《沃爾巴克氏體計畫》(Project Wolbachia),釋放大量感染沃爾巴克氏體菌的雄蚊,與環境中的雌蚊交配後產下無法孵化的蟲卵,以降低病媒蚊的數量 ,靠著「養蚊子」來消滅蚊子。
根據歐盟轄下的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統計,截至本月上旬,2023年全球80個國家共通報了超過450萬例登革熱病例,並造成超過4千人死亡,中南美洲與東南亞最為嚴重。其中位於赤道旁的新加坡,在過去5年中有3年經歷了大規模的登革熱疫情:2019年通報近1.6萬病例,2020與2022年每年都超過3萬例個案。
綜合《The Strait Times》、《NHK》與《Channel News Asia》報導,由於施行1年的《沃爾巴克氏體計畫》成效顯著,新加坡永續發展與環境部(Department of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高級政務秘書馬炎慶(Baey Yam Keng)周二(21日)表示,將在新加坡南部的5個新社區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菌的雄性埃及斑蚊,以對抗登革熱散播。5處新社區分別是直落布蘭雅(Telok Blangah)、金文泰(Clementi)、聯邦區(Commonwealth)、荷蘭區(Holland)與蒙巴登(Mountbatten)。
馬炎慶指出:「迄今,居住已釋放帶菌雄蚊13處社區的民眾感染登革熱的比例已降低了77%」,儘管《沃爾巴克氏體計劃》導致特定地區的埃及斑蚊數量下降了90%以上,但統計顯示,此項目對蚊子數量與登革熱的影響,仍因地點和年份而異。NEA將透過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作為預測工具,來調整每個地點的雄性蚊子數量,「這有助於優化我們的部署策略,並減少在這些地區釋放抑制登革熱所需的雄蚊數量」。
NEA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新加坡2023年已通報了超過8740例登革熱病例,僅約是2022年全年的32325例登革熱病例的四分之一。目前NEA與合作夥伴Verily Life Sciences每周約產生700萬隻帶有沃爾巴克氏體菌的雄性埃及斑蚊,隨著計劃擴張,每周的生產量將提高到1100萬隻。NEA強調,沃爾巴克氏體菌的技術仍處於初級階段,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開發,進一步改善自動化流程,以便未來更大規模地實施。
由於雄性蚊子不會叮咬人,只以花蜜等植物汁液為食,並不會將如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傳給人類。研究人員發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菌的雄性埃及斑蚊與雌性埃及斑蚊交配,產下的卵無法孵化。《沃爾巴克氏體計畫》就是利用此特性開發出來的一種生物防治法(Biological Control)。澳洲莫納許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世界蚊蟲計畫組織」(WMP,World Mosquito Program)在2018年已成功在墨西哥的南下加州(Baja California Sur)進行類似試驗。
事實上,針對蚊子的類似生物防治法不只此種。由於統計顯示,蚊子是「世上最致命的動物」,每年在全球有高達百萬人因蚊媒傳染病死亡,科學家早已試著透過各種新技術進行非化學性的安全滅蚊。由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投資的英國生技公司Oxitec,幾年前就已鎖定傳播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症、瘧疾等病毒的埃及斑蚊進行基因研究。
最後成功將雄蚊基因改造,並將這種雄蚊命名為「友善蚊」(Friendly Mosquito)。友善蚊被植入特殊基因,與野生雌蚊交配後,繁衍的大部分雌性後代將無法活到成蟲、無法產卵,而此基因還會代代相傳,經過足夠的時間,環境中的雌蚊將逐漸消失,蚊子的整體族群數量也會減少。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將助長埃及斑蚊在亞、歐、非與中南美洲的棲地擴張,台灣南部地區今年也屢傳登革熱個案,《中央社》報導,高雄今年本土登革熱疫情已累計1195例個案,上月底有高雄市議員在質詢時提出,建議參考新加坡的「以蚊攻蚊」政策,高雄衛生局長黃志中則表示,高雄市近3年透過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已有初步成果,近期將再與菲律賓大學合作進行實地野放測試,樂觀預期在1年內,高雄將擁有技術與量能來進行此計畫。
高雄衛生局指出,高雄是全國目前唯一進行此研究的地方政府,近年包括美國、新加坡、印尼、巴西等國都有採用此方式大規模滅蚊,後續將啟動社區溝通作業,讓民眾理解新科技,盼能減少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