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美國知名的「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管理局日前宣布,園區內首次發現有鹿隻感染俗稱「狂鹿症」的病毒性傳染病死亡,當局已立即公告通知遊客,並規劃暫時性路線,供遊客避開野生動物出沒地區。

事實上,「狂鹿症」疫情自2019年就已在美國超過20州蔓延,之後加拿大也出現多起確診個案。根據《美聯社》與《Forbes》報導,目前「狂鹿症」疫情在全美已擴散到31州、加拿大、北歐的挪威、芬蘭、瑞典,甚至到亞洲的韓國,其中韓國已證實是因進口的鹿肉製品帶有病毒而散播。

「狂鹿症」的正式名稱為鹿隻「慢性消耗病」(CWD,Chronic Wasting Disease),是一種由「普恩蛋白」(Prion)引發的罕見進行性神經退化性疾病,臨床上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變」(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類似疾病中最為人所知的疾病包括「狂牛症」(BSE,即牛海綿狀腦病)、羊搔癢症(Scrapie),與人類的庫魯病(Kuru)以及庫賈氏病(CJD,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WD會透過染病動物的糞便、唾液、血液或尿液等體液傳播,目前尚無治療方法或疫苗。遭感染的鹿隻,普恩蛋白會先入侵大腦脊髓組織,出現體重遽減、中樞神經系統退化等情形,直到腦部被吞噬,死亡前鹿隻會出現眼神空洞、肋骨突出,四肢僵直等外在病況,甚至變得對周邊生物帶有攻擊性,被形容成有如「殭屍鹿」(Zombie Deer),而最後難逃一死。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資料顯示,「狂鹿症」首次是在美國被人類飼養的鹿群中被發現,之後1990年代出現在野生鹿群中,並逐漸擴散。CDC指出,鹿隻遭感染後要到超過1年後才會陸續出現症狀,這種慢性疾病可能已存在於沒有強大監測系統的其他地區,已在全國範圍形成日益嚴重的問題,擔心受影響的地區將繼續擴大。CDC統計,在「狂鹿症」流行的地區,自由放養的麋鹿和鹿的感染率高達十分之一,甚至可達四分之一,而人工圈養的感染率則高達五分之四。

美國多處野生鹿群出沒地已豎立警告標誌。翻攝自蒙大拿州野生動物協會官方網站。

獵鹿對美國許多特定族群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經濟意義,這使得「狂鹿症」耗損了沉重的社會及經濟成本,與巨大的生態損失。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估計,全美各州的自然資源機構每年耗費巨資試圖解決此問題,僅2020年就花了2500萬美元(約台幣7.9億元)。

CDC強調,目前還沒有人類感染「狂鹿症」的病例報告,但病毒很可能影響曾接觸受感染鹿隻的其他動物,例如啃食染病死亡鹿隻屍體的猴子。目前正在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確定接觸鹿或麋鹿肉的人是否會被普恩病毒感染。CDC敦促獵人及有機會接觸鹿或麋鹿的人穿上防護衣,遠離出現類似病徵的鹿隻、盡量減少對鹿器官的處理,並強烈考慮在食用前對鹿肉進行篩檢,因為普恩蛋白即使加熱到近攝氏100度的高溫仍不會受損。自1997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建議,應盡量避免所有已知普恩蛋白感染病的病原體進入人類的食物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