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受到全球氣候異常帶來高溫與潮溼的影響,世界各地今年都出現蚊子大量滋生的現象,使得以蚊子為媒介的傳染病案例激增,包括常見的登革熱(Dengue Fever)、茲卡病毒(Zika Virus)、瘧疾(Malaria)與屈公病(Chikungunya Fever)正在快速蔓延,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10國家有通報個案,其中也包括台灣。

綜合《BBC》、《CNN》與《衛報》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本月10日宣布,由於屈公病已成為「新出現的全球健康威脅」(emerging global health threat),FDA已透過加速批准程序,通過全球首款針對屈公病的疫苗,預計12月將可上市,並將加速該款疫苗在全球的推廣。

FDA統計顯示,自2008年以來,至少接獲超過5百萬起屈公病案例。屈公病是一種透過受感染的蚊子,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叮咬傳播給人類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症狀包括高燒、嚴重關節和肌肉疼痛、頭痛與皮疹,大多數急性症狀會在幾天內消失,但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長期關節炎疼痛,最可能轉為重症的是出生時感染的新生兒以及65歲以上的年長者。

FDA加速讓這款名為「Ixchiq」的疫苗上市,並批准用於18歲及以上且感染屈公病風險較高的民眾。該疫苗是由瓦倫瓦奧地利藥廠(Valneva Austria GmbH)所開發,目前實驗數據顯示,99%人在接受單次注射即可產生永久抗體。

FDA高級官員馬可斯(Peter Marks)表示:「感染屈公病病毒可導致嚴重疾病和長期健康問題,特別是對於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此次的快速的批准解決了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是對預防與治療選擇有限的潛在衰弱性疾病的重要進步」。

在疫苗獲得批准後,FDA將要求瓦倫瓦藥廠進行疫苗上市後的臨床研究,以評估疫苗是否真的能在現實世界中預防疾病。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與流行病學家高教授(暫譯,Prof. Albert Ko)表示:「隨著這種疫苗的推出,重要的是要證實此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疾病,必須採取這些步驟才能確認這是公共衛生方面的成功」。

埃及斑蚊。資料圖片,翻攝自CDC官網

 

白線斑蚊。資料圖片,翻攝自Center for Invasive Species Research官方網站

目前包括亞洲、非洲、歐洲與美洲共超過110個國家已發現屈公病病例,而非洲、東南亞及美洲部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民眾感染的風險最高,因為攜帶屈公病毒的蚊子正在這些地區流行。FDA指出:「屈公病病毒已傳播到新的地區,導致該疾病的全球患病率上升」,而根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的統計,今(2023)年全球通報了超過44萬屈公病病例,其中至少350人死亡,巴西是今年迄今通報病例數最多的國家,達到218613例,此外印度也通報了超過9.3萬例病例。

台灣近年也曾陸續出現多起零星個案,最近一次通報是在今年9月,一名曾在緬甸工作的20多歲男性返台出現發燒與全身痠痛等症狀,經採檢後確診感染屈公病。屈公病發病初期症狀和登革熱與茲卡病毒感染症十分相似,症狀包括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和登革熱不同的是,屈公病的重症與致死率較低,大部分患者可自行康復。

登革熱與屈公病比較。翻攝自衛生福利部官網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屈公病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的第二類傳染病,最早在1952年從非洲坦尚尼亞一位發燒病人的血清中分離出來。屈公病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但和登革熱與其他蚊子所傳播的傳染病不同的地方是,部分感染屈公病的病人會有持續數週的倦怠感,有些病患的關節會痛到無法行動,並持續數個月,因此「Chikungunya」在非洲的土著語言中,就是指「痛到將身體彎起來」。

由於蚊子對於叮咬對象無選擇性,一旦有屈公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叮咬過患者的蚊子就會散播屈公病毒。屈公病的防治方式和登革熱相同,必須防止被病媒蚊叮咬,包括在居住與工作場所安裝紗窗、紗門或空調設備,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噴灑合格的防蚊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