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台源/日本京都報導】「我知道有中國客家圓樓,但不知道台灣也有這麼豐富的客家文化!」兩位來自澳洲的遊客,在看完京都光明院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交流展後,分享自己感受。賞楓期間,京都吸引大批來自不同國家的觀光客,在駐足這座充滿禪意的日式庭院,仔細端詳著來自臺灣當代的客家美學。

來自「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中的藝術家,在京都重新演繹藝術季「淺山行路人― 鳴動的風景」,一共展出5位藝術家12件作品,包括三名來自臺灣的登曼波(本名楊登棋)以《塑膠禮儀》、羅智信的《—覓—棲—渡—》以及廖建忠的《狗》藝術品,用跳躍的思維,觸動來自不同國籍遊客的藝術辯證。

日式俗艷挑戰日式庭院,登曼波的自我追尋

開展前一天,登曼波用流利的英語,向日本的藝評人介紹他的作品與客家淵源,色調鮮明的創作讓藝評人十分好奇登曼波作品背後的自我認同故事。登曼波表示,用毛巾布、絲襪,以及台式窗簾布,重新構成和服與典雅的花藝擺飾,傳承來自阿婆(大埔腔 a+ poˇ ,祖母之意)影響下所得到的自我認同,「也思考我們的台式『日化』是從何而來」,登曼波說。

登曼波用作品《塑膠禮儀》述說他的自我認同故事。李台源攝
登曼波用創作展現自己的自我認同。李台源攝
登曼波復刻傳統窗簾布,製成特殊版型的和服,創作出日式的俗豔,串起日本與台灣、阿婆與自己。李台源攝

登曼波將阿婆從小唱給他聽的〈桃太郎〉歌詞,用刺青的方式記憶在雙臂上,「阿婆的青春與日本有很大的關聯,桃太郎歌詞則是他們那代所被教育的文化。」而阿婆教他唱〈桃太郎〉時的手寫歌詞,也成為登曼波手臂上的刺青,他則在用毛巾布呈現出來,掛在光明院的和室房間上。

登曼波解釋,今年夏天在東勢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策展,他用錄像呈現2012帶著阿婆到訪京都的紀錄片,如今把作品帶來京都,創作出日式的俗豔,但這也是台灣早期對日本的印象,串起日本與台灣、阿婆與自己,一切格外有意義。

把不是藝術的東西變成藝術,廖建忠觸動觀者藝術辯證

「It’s a motor, Not a dog !(作品是一個馬達,並不是真正的狗)」廖建忠的作品《狗》大概是這次最「趣味」的創作。一團毛髮底下,電動馬達有規律的一起一伏,彷彿就像一條臥在角落打盹的棕色長毛犬。無論是日本民眾、韓國觀光客,又或者歐美訪團,第一眼看到這件作品,沒有人可以確定這塊毛球是不是裝置藝術,又或者真的是一條休息的狗?只好先站遠遠的仔細端詳,經過解釋得知是作品後,才大膽的拿起手機紀錄下這個逼真的創作。

廖建忠的作品《狗》,遠看相當擬真。李台源攝
「我的創作一直在問藝術到底是什麼?我想要把本來不是藝術的東西變成藝術」,廖建忠說。李台源攝

前一日布展時,林怡華與廖建忠討論許久,到底哪個位置適合休息中的「狗」?最後,他們從狗的角度著想,選定了動線匯集處擺定。不過,兩人卻向住持藤田慶水說,「真正的狗會跑來跑去四處睡,所有位置都很適合,住持可以視每天的人潮狀況,把作品放在不同的地方。」

「我的創作一直在問藝術到底是什麼?我想要把本來不是藝術的東西變成藝術。」廖建忠認為,自己一直都在迴避傳統的藝術形式與遊戲規則,思考如何把創作處理成藝術的質地,成為當代藝術脈絡中可以被認真看待的作品。這隻「狗」觸動了觀者的某種狀態與感覺,當這種辨識的關係出現後,就產生了廖建忠想要與觀眾談的藝術辯證。

羅智信認為,他的雕塑作品反映他的個性、創作觀,以及他想要講的事情。李台源攝
羅智信的作品《—覓—棲—渡—》於日本京都光明院展出。李台源攝

「用不張狂的方式張狂」,羅智信反應自我個性的藝術創作

與隨時可以改變位置的作品《狗》相比,羅智信的《—覓—棲—渡—》三隻白鷺鷥,則是一件需要與空間搭配的展品,也滿足了林怡華希望能在光明院有戶外展品的構想。「把整景色空間放在視覺視窗一起欣賞。」羅智信說,與原本展出的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生態池相比,擺在日本庭院又帶給觀者截然不同的感受。

羅智信直言,在日本庭院展出作品是相當難地的經驗,「我喜歡用不直接、不張狂的方式創作,但我又想要挑動一些事情。」因此他在這三件雕塑中,做了一些不合邏輯、似於人類四肢身體的造型,想訊息藏在裡面,「鷺鷥、水鳥是常見且無害的主題,雕塑外型有點奇異,也許就是反映我這個人的個性、創作觀,以及我想要講的事情。」

「登曼波作品比較『跳』,但跟京都最有關連性,是與日本直接的連結;羅智信、廖建忠的創作則是回應人與萬物的關聯性,相當契合這次的策展脈絡。」林怡華向我們分享策展規劃與忐忑心情,直到開展前他都相當緊張,深怕鮮明的藝術風格會與與空間格格不入,幸好到訪的藝評人、京都藝大教授與日本策展人都對客家當代藝術與策展讚譽有加。

「當一場策展需要花心力溝通,就代表著作品的豐富多元,『溝通』更是在台三線上客庄成功舉辦一場藝術季的關鍵,這個過程更可以讓所有人有機會深入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林怡華也期盼,可以從參觀者的反應中,看見台灣與京都文化的異同,林怡華笑著表示:「畢竟觀者只要有反應就是好的回饋。」

登曼波的和服創作,抓住日本當地遊客的目光。李台源攝
登曼波用創作展現自己的自我認同。李台源攝
登曼波用創作展現自己的自我認同。李台源攝
廖建忠的作品《狗》吸引大家駐足圍觀。李台源攝
登漫波用毛巾布做為媒材,展現自己雙臂上的刺青。李台源攝
羅智信的作品《—覓—棲—渡—》於日本京都光明院展出。李台源攝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國際交流展在日本京都光明院登場。李台源攝

展覽資訊

淺山行路人—鳴動的風景
​展期:11/8-11/22
時間:07:00-日落(隨季節變動)
場地:東福寺塔頭 光明院(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区本町15丁目809)

延伸閱讀

客家在京都1/獅潭桐花《遠方綻放》日本京都 客家美學碰撞出臺日連結

【李台源/日本京都報導】11月的日本京都,楓紅點綴近郊,在這個最美時刻,台灣當代客家美學現身京都知名的光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