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宥(學生、台東客家人、現下戴台東,四縣腔)

前幾隻禮拜,?當有福氣分書店邀請來到台東三省堂書店,參與<天光日文學講座>,同《長照春秋》這本書个作者—王春秋先生進行?世代交流,順續仔也分享?參加2023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前進星馬地區交流个心得同感想。

首先,小可紹介台東三省堂書店,這間書店平常時就會舉辦當多有關文化教育、身心治療、藝術這兜類型个活動。這擺來到這位,參加王春秋先生个文學講座,對?這個中意客語詩同文章个後生仔來講,實在係一個當好个學習機會!尤其,春秋先生係?在8月該時,在關西客語詩表演裡背,同台東講客少年團成員合作个客家女聲成員、優秀个女詩人其中之一,打幫這擺機會來到台東,做有關文學个分享同討論,分?感覺這正經係當難得同珍貴个緣分。

講座當中,春秋先生紹介著佢去德國表演个時節,臨天光該下看著灰灰濛濛个街路寫下來个詩—「巫婆塔」,先生講,這其實係一首囥等負面元素个詩,但係這首詩還係帶分?當深个感受,裡背寫著「?等暗灰色个羅帕」,同「這係無月光个所在」這兜句仔,分人印象當深个文學意象,除忒實際描寫德國巫婆塔个景象,乜帶出了自家个心情。毋過後來,這首詩分客家歌手—羅思容先生重新編做一首歌曲,該時聽春秋先生講,聽著這首歌,有一種在鬱卒个心肚尋著一條有光个路仔,行出去个感覺。

明明係共樣个句仔,嗄分人兩種無共樣个感受。?想,這應該就係文學同音樂帶來个奇妙。

《長照春秋》作者王春秋。蕭宥提供
筆者(蕭宥)摎王春秋先生合影。蕭宥提供

先生乜講出用客語、華語寫作个《長照春秋》這本書个創作理念,同轉到故鄉苗栗獅潭之後个長照頭路。長照,就係人講个「長期照護」,主要幫助身體毋方便、無爽快个老人家做兜仔較食力个事情,像係洗身、散步、煮食這兜,尤其在資源有限个所在,照護員需要面對時間壓力、忒?个問題,還過台灣係高齡社會,阿茲海默症漸漸仔變做普遍个現象,面對老人家忽然間就讉到火屎燦天、噭眵、著傷、發病後治療嗄無效果這兜康健問題,雖然講會試著艱苦、想放棄,毋過先生講,照護員佢兜還係用心照顧每一個需要人?手儕。?乜分長照照護員个奉獻精神深深感動,知得佢兜面對佢照顧个人生老病死个心情同態度。

春秋先生係苗栗醫院附設居家長照機關个照服員,9年來,除忒生離死別个無奈何之外,還有長照頭路造成个工傷這兜困難。

先生个新書《長照春秋:一個鄉村照服員的深情記事》透過莊下照護員个角度,詳細描寫照護員摎這兜老人家之間个情感連結,同照護事頭帶來个挑戰同收成。這本書分?對照護行業有過較深个理解,乜分?重新思考人同人之間个感情,還有現下臺灣高齡社會面對个困難,這兜看起來普通个頭路,嗄包含人同人深刻个關懷,同佢兜之間建立特殊个連結。

看忒這本書之後,書裡背最分?震動个一段,係先生在2015年8月30日个紀錄「堂哥走了」,裡肚寫著:「我服務的堂哥走了,正吃著的麵包突然沒了味道。我依舊在沙發上坐著,我告訴自己,堂哥解脫了。」這係忽然間傳來痛腸个消息,過下一段「我告訴自己,服務期間,我對他盡心盡力。我告訴自己,我的服務壓力解除了。我告訴自己,把堂哥委託買菜和保管的錢交給家屬,我的責任就了了。」這係照護員心肚个扭揪,極艱難个心焦,因為佢兜毋單止係一個照護者,還係佢照顧个人生活中重要个一部份,照護員會用朋友、甚至係屋下人个角度,看等永久毋使感受病痛个照顧對象離開,?認為係這本書裡肚情感連結最深、最真个部分。

春秋先生當有情感共鳴个敏感度,透過幼路个文筆去描寫照護工作,同現下社會肚最燒暖个部分。分?過較知得照護員个辛苦同奉獻,重新思考同人相處个包容、尊重同互動,鼓勵?對脣項个人付出愛心同關懷,展現淰淰个人情味,乜當歡喜這擺做得到台東三省堂書店,聽著恁湛斗个作家、客家女詩人分享佢个生命故事。

筆者(蕭宥)分享參加2023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前進星馬地區交流个心得同感想。蕭宥提供
<天光日文學講座>帶來?世代交流。蕭宥提供

華語

前幾個禮拜,有幸受到邀請來到台東三省堂書店,參與<天光日文學講座>,與《長照春秋》書籍之作者—王春秋老師進行跨世代交流,此外,也分享了我參與2023客家青少年國際事務訪問團前進海外(星馬地區)交流的心得與感想。

首先,淺淺介紹台東三省堂書店,這間書店平常時便會舉辦許多有關文化教育、心理治療、藝術等類型的活動,十分特別。這次來到這裡,聆聽王春秋先生的文學講座,這場講座對我這位客語詩及文章愛好者來講,實在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尤其,春秋老師8月那時關西客語詩展演中,與台東講客少年團成員們合作的客家女聲成員、優秀女詩人其中之一,藉著機會來到台東來做有關文學的分享與討論,讓我感覺這真的是一段十分難得與珍貴緣分。

講座中,春秋老師介紹德國展演那時,清晨時分看到的灰濛濛的大街而寫下的詩—「巫婆塔」,老師說,這是一首藏著負面元素的詩,但還是帶給我深深的感觸,裡面寫到「?等暗灰色个羅帕」,以及「這係無月光个所在」等句子,是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學意象,除了實際描寫德國巫婆塔的景象,也帶出自身的心情。之後這首詩,被客家歌手—羅思容老師重新做成一首歌,那時春秋老師說,聽到這首歌,有一種在鬱悶的心裡,找到一條有光的路,走出去的感覺。

明明是一樣的句子,卻有兩種不同的感受。我想,這就是文學與音樂帶來的奇妙。

王春秋老師也講出用客語、華語寫作的《長照春秋》這本書創作的理念,與歸鄉至故鄉苗栗獅潭後的長照工作。長照,就是一般定義的「長期照護」,主要幫助身體不方便的老人家做一些較吃力的事情,像洗澡、散步,煮飯等等,尤其在資源有限的所在,照護員需要面對時間壓力、疲累等問題,並且台灣是高齡社會,阿茲海默病症慢慢成為普遍的老化現象,面對老人家忽然狂怒、哭泣、受傷、生病後治療無效等健康問題,雖然會難過、想放棄,但老師說他們還是用心照顧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我也被長照照護員的奉獻精神深深感動,得知他們面對被照護者生老病死的心路歷程。

春秋老師身為苗栗醫院附設居家長照機構的照服員,9年來除了生離死別的無奈外,還有從事長照工作時造成工傷等難處。

老師的新書《長照春秋:一個鄉村照服員的深情記事》透過鄉村照護工作者的視角,細膩描繪了照護員與被照顧者間的情感連結,以及照護工作所帶來的挑戰和收穫。這本書讓我對照護行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重新思考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現今臺灣的高齡社會將面臨的困境,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卻蘊含著深刻的人性關懷,拋開旁觀者的角度進入第一人稱,深切感受到照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他們之間建立起的特殊連結。

看完這本書後,書中最觸動我內心的章節,是老師在2015年8月30日的紀錄:「堂哥走了」寫到:「我服務的堂哥走了,正吃著的麵包突然沒了味道。我依舊在沙發上坐著,我告訴自己,堂哥解脫了。」這是突然傳來的噩耗,而下一段「我告訴自己,服務期間,我對他盡心盡力。我告訴自己,我的服務壓力解除了。我告訴自己,把堂哥委託買菜和保管的錢交給家屬,我的責任就了了。」這是照護員心中的糾結,艱難無比的掙扎,因為他們不僅是一個照護者,更是被照護者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照護員帶著朋友、甚至家人的眼光,目送再也不用承受病痛的被照護者離開,我認為是本書中情感連結最深刻,也最真實的部分。

深具情感共鳴敏感度的春秋老師,透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照護工作,及在現今社會中,人性最溫暖的一面。讓我更理解照護工作者的辛勞與奉獻,讓我重新思考與人相處的包容、尊重與互動,鼓勵我為身邊的人付出愛與關懷,體現滿滿的人情味,也很高興這次能夠至台東三省堂書店,聆聽如此優秀的作家、客家女詩人分享的生命故事。

延伸閱讀:

臺灣超高齡社會將來臨 客家女詩人王春秋寫下長照裡的春與秋

【何柏均、洪俊傑/桃園報導】今(5)日在中壢的獨立書店「大河壩小書店」舉辦一場溫馨的新書發表會,由客家女詩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