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被譽為「西洋美術史上最有名畫作」的《蒙娜麗莎》(Mona Lisa),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傳世作品,收藏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Louvre Museum),每年吸引無數遊客慕名而來。這幅以充滿神祕氛圍的山岳風光當作背景的佛羅倫斯女子肖像,被公認為世間肖像畫中的極品。

多年來,在許多科學家與史學家的努力下,《蒙娜麗莎》畫作背後的神秘面紗漸漸被揭開。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達文西在《蒙娜麗莎》畫作的底層,使用了一種罕見的化學物質,根據目前已知的資料顯示,此化合物在16世紀初期並無記載,文獻上首次出現的時間至少晚過達文西一世紀。

綜合《CNN》與《BBC》報導,達文西在藝術、發明與解剖學方面的才華早為後世所知,但這只是他的一部份才華。最新研究發現,我們還能在這位博學者的眾多天賦中,加上「創新化學家」的頭銜,因為研究結果顯示,這位藝術大師在他創作《蒙娜麗莎》時採用的實驗手法比之前想像的還要要多,甚至可能是一個世紀後藝術作品中所見技術的創造者。

根據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美國化學會誌》(JA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的研究報告,透過使用「X光繞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XRD)與紅外光譜成像,一群分別來自法國與英國科學家與藝術史學家,在對《蒙娜麗莎》中檢測到了一種罕見的礦物化合物。這項發現為了解16世紀初期的畫作繪製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見解。

研究人員觀察了從《蒙娜麗莎》的隱藏角落採集的微小樣本,並透過包括X光繞射分析、紅外光譜成像技術,試著鑑別達文西使用的物質。研究人員除了分析出常見的油料與白鉛(Cerussite,一種由碳酸鉛組成的礦物),還發現了一種由二價鉛水合的稀有化合物「Plumbonacrite」(有譯作「水白鉛礦」,化學式為Pb5(CO3)3O(OH)2)。

最新研究發現《蒙娜麗莎》底層使用當時尚未出現的化合物。翻攝自《美國化學會誌》原版報告

由於油料與一氧化鉛(PbO)起反應時,會形成水白鉛礦,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達文西可能試圖使用高比例一氧化鉛與亞麻籽油(linseed oil)混合,來製備一種適合覆蓋在《蒙娜麗莎》畫板底部的厚漆」,並在無意間創造出水白鉛礦這種罕見的化合物。

此研究的主要作者、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瓦列茲教授(Prof. Gilles Wallez)表示,此次在《蒙娜麗莎》檢測到稀有化合物,使得達文西極可能是使用這種能增加黏稠性與快速乾燥方式的先驅,「達文西的一切都非常有趣,因為他當然是一位藝術家,但他也是一位化學家、物理學家,更是一位試圖提升當代知識的實驗者」,「每次在他的流程中發現一些東西,你就知道他顯然領先於他的時代」。

瓦列茲表示,研究人員此次使用的是2007年從畫框後面採集到的微量樣本,「沒人能承擔從這樣的作品上取下大量的樣本」,研究小組使用名為「同步加速器」(Synchrotron)的高科技機器進行分析。「這些樣本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同步加速器就是分析這些微量樣本的最佳方法」。

達文西註明壁畫《最後的晚餐》。資料照片,翻攝自Museo Cenacolo Vinciano美術館官方網站

瓦列茲在另一份報告中也證實,達文西的壁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底層也發現與《蒙娜麗莎》底層相同的化學成分,儘管《最後的晚餐》是畫在米蘭一處教堂的牆上。瓦列茲說,研究團隊對《最後的晚餐》取得的17個樣本進行了更廣泛的觀察,這些樣本來自隨著時間的演進從牆上剝落的油漆。《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是達文西傳世的不到20幅已知畫作中的2幅。

研究人員希望藉由對這些作品的研究,能夠更加了解這位藝術家與其作品。在達文西留下的著作中,唯一提到一氧化鉛的章節,僅與皮膚及頭髮治療方式有關。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專家、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藝術史與建築系系主任華萊士(William Wallace)表示:「人們早就知道達文西是一位頑固的實驗家。因此,發現他在其他媒介上進行實驗並不奇怪,特別是考慮到他致力於尋找最好的、非傳統的繪畫技巧,來創作他『活著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