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歐洲已逐漸進入冬季,為了因應可能出現的天然氣短缺問題,德國宣布將被迫重啟已封存的數座燃煤發電廠。德國當局強調,此舉是一項預防措施,旨在幫助該國避免今年冬天出現電力短缺問題。
綜合《路透》、《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與《彭博》報導,德國經濟事務暨氣候行動部(BMWi,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Climate Action)5日宣布,德國將重新啟動數座已關閉的燃煤發電廠,以節省天然氣使用,並防止即將到來的暖氣需求季節出現電力供應短缺。
BMWi發言人指出,德國內閣4日已決定,即日起允許德國最大電力供應商萊茵再生能源集團(RWE)重新啟動所轄尼德勞森電廠(Niederaussem)中的2座燃煤發電機組,以及紐拉特電廠(Neurath)的另一座燃煤發電機組,為電網提供額外電力。在同一份命令中,德國第二大煤電供應商LEAG,也將重啟延施瓦爾德(Jaenschwalde)燃煤電廠的2座發電機組。這是一份限期重啟命令,上述燃煤發電機組僅將運作至2024年3月。
事實上,此次被重啟的機組在去年因俄烏戰爭引發歐洲能源危機時,就已被重啟加入發電網,但在今年入夏後已停機處於待命狀態。目前柏林當局也在考慮要將紐拉特電廠的2座燃煤發電機組的運轉期延長至2025年春季。
BMWi發言人表示:「電力供應儲備將被重新活化,以期節省在發電領域的天然氣消耗,從而防止天然氣供應在2023與2024年的供暖季節出現瓶頸」。
當德國再度加重燃煤發電佔比之際,外界開始擔心去年因俄羅斯限制天然氣供應引發的能源危機將再會重演。在2022年之前,德國約有40%的天然氣由俄羅斯進口,但因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使得俄羅斯對歐盟的能源出口大幅減少,德國視其中遭到打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根據我國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上周四公布的資料顯示,此次德國重啟的燃煤電廠,都是使用褐媒(Lignite)作為燃料。煤炭可分為5大類,包括泥媒、褐媒、次煙煤、瀝青與無煙煤,除泥煤外,都可用於火力發電,其中以褐媒因產量最大,成本最低,最被廣泛使用。但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資料顯示,褐煤中含有的灰份(ash)與硫(sulfur)比例最高,特別是灰份(ash),最高佔比可達近20%。硫在燃燒後會產生有毒酸性氣體二氧化硫,進入大氣與水結合會造成酸雨,而灰質燃燒後會形成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M,particulate matter),都是造成空氣污染、溫室效應甚至極端氣候的重要因子。
BMWi強調,「在理想狀況下」,此舉並不會影響德國政府預計在2030年之前完成逐步淘汰煤炭發電的目標,也不會影響其他減緩氣候危機的規劃,當局將對燃煤發電廠重新啟用所產生的額外碳排放進行評估,並在2024年夏天前提出補償措施。
《EuroNews》先前引述美國非政府組織「全球能源監測」(GEM,Global Energy Monitor)的最新報告,指出如果世界各國想要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的氣候目標,所有燃煤電廠必須在2040年之前關閉,並且不得再開設新的同類電廠,否則人類將進入「氣候渾沌」(Climate Chaos)時代。
統計顯示,2021年全球燃煤共產生了149.8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33億輛汽車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這是當時全球內燃機(ICE)汽車的2倍,使得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成為全球暖化的關鍵驅動因素。
GEM指出,許多國家已針對此問題採取了行動,美國2022年關閉了13.5百萬千瓦(GW,Gigawatts)的燃煤能源產能,歐盟各國則關閉了2.2GW的煤炭產能,但遠低於前(2021)年的14.6GW,主因就是去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引發的連串效應。整體而言,2022年世界各國共關閉了26GW的燃煤發電裝置。但中國卻逆勢成長,「遠遠抵消」了這些成績,導致全球煤電裝置容量反而增加了1%。
德國是國際知名的反核電大國,儘管在去年面臨能源危機下,仍依照既定計畫在今年4月15日正式關閉境內最後3座核電廠,結束德國的核能時代。
根據我國《環境資訊中心》資料顯示 ,2022年德國電力佔比為燃煤30%以上、風力發電22%,燃氣13%,太陽能 10%,其餘則來自生質能、核能和水力發電。德國希望在2030年使再生能源占比達到80%。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曾宣稱,在接下來的幾年「每天要安裝4到5架風力發電機組」,但2022年整年僅裝設了551架。《衛報》引述氣候變遷智庫E3G主席伯克(Tom Burke)的說法,認為在氣候變遷下,歐洲的冬季已不若過去嚴寒,加上天然氣儲量上升,可望紓解來年冬天的供電壓力。德國減少化石燃料的關鍵是改善電網連接並增加儲能。德國雖然規劃在2038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但為了填補能源缺口,去年政府仍批准重啟已封存的燃煤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