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秀琴
曾任出版社總編輯,現為作家暨譯者,著有《料裡風土:往山裡去的地方,九種食材從山到海建構客家飲食》、《料理臺灣:從現代性到在地化,澎湃百年的一桌好菜》等書籍。現居離台北城約一個小時的小鎮,持續文字工作。
中學老師經常用,「不讀書就去畫眉毛。」來勸戒、恫嚇,或說對十三、四歲的少女曉以大義,這是在苗栗窯區的老師們可以用的獨門心法,那時學校山腳下的古窯廠還沒被挖掘出來,但被灌輸全世界的女生不繼續升學就要去陶瓷廠畫娃娃的人生選擇,還沒有程度可以意識到,自己日日生活的場景,隨處可看到的常民生活史陳跡會成為歷史線索,是擁有上佳陶土的珍貴之地。
從前,阿婆要蒸水粄仔(suiˋ banˋ eˋ,或說碗仔粄vonˋ eˋ banˋ,四縣腔)前,會先搬出一落一落的碗,一床二十碗蒸兩三床。蒸粄的碗看起來像吃飯的碗又不一樣,拿起來有一種渾圓厚重感,花色也簡單,一個線條或一點紅花瓣,不像瓷碗輕巧,比較起來三餐用的碗還高級一點,幫忙清洗時沒也沒那麼仔細小心,渾然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
台灣燒陶在考古上有五千年歷史,苗栗知名的遺址就有二本松、苑裡等七、八個之多,除此,現今留存完整的窯爐種類冠全台,竹南更是全台三大瓦窯重鎮,現代陶瓷產業自日治時代起,1897年(明治30年)新瀉人岩本東作在苗栗西山開窯燒陶是為開端,也是日本人在台灣的陶瓷業起始,其中石山丹吾聘請日本技師傳授工藝,又到福州請傳統徒手燒製技術的師傅製作醃缸(amˋ gongˋ,海陸腔)、酒甕,常民生活器具日益豐富多彩,奠基生活美學。
1980年代之前的小女孩,大多穿過粉紅色的裙子、洋裝或鞋子,粉紅色染在化學合成染興起之前,大多取自蟲子的分泌物,最有名的是墨西哥仙人掌上附生的胭脂蟲,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紫膠蟲(學名LacciterlaccaKerr)最是珍貴,數量少又難以萃取的染料,被一代又一代的女子珍惜著使用,直到化學合成工業興起得以大量製作染料,一件毛衣整條圍巾毫不手軟的用下去,卻讓我輩女子感到俗氣,到處都是就變得一點都不獨特了。
胭脂紅陶碗卻不同,1950年代,重鉻酸鉀和鉻錫紅等釉藥研發問世,桃紅的色釉俗稱「胭脂紅」,為鶯歌窯燒人創作出「一點」都不俗的碗盤流傳全島,以釉下彩手工繪製窯燒,花樣多為果物、水產、小動物或花草,只在花蕊花瓣點一點或眼睛眉毛畫一撇,自然有畫龍點睛之效又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