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清、范修語、宋佩遙/高雄報導】名如其實的「美濃山頂上土雞城」就位在美濃笠山上,老闆娘楊麗真跟著先生一家人,在此養跑山雞一起經營土雞城,全家都是在地客家人。除了特色甕仔雞的特色餐點外,還有一道南部客庄逐漸失傳的美食「?圓(南四縣:guaiˋ  ianˇ;北四縣:guaiˋ  ienˇ,又稱青蛙丸、青蛙肉圓)。」

著傷補鈣:南部客家人的維骨力

以前農業社會若骨頭「著傷(cog songˊ)」,就吃澤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田蛙,即客語說的「?仔」)來補鈣養傷,所以南部客庄的老一輩,更將澤蛙做成「?圓」。澤蛙身上帶著泥土般的保護色,而背後正中心有條金黃色(每隻澤蛙顏色稍有不同,但以金黃色居多)的中線,所以在地人又會稱「牽線蛙」。不過,澤蛙並非山產店經常出現的「田雞」,田雞是大體型的青蛙,且由於骨頭太硬,沒辦法做成「?圓」。

在南部客庄會用客語「?仔(guaiˋ eˋ)」來指稱小隻青蛙,而大青蛙則叫作「蛤蟆仔(haˇ maˇ eˋ)」,所以老一輩通常會說「釣(diau)」蛤蟆仔、「扭(neuˋ,抓)」?仔,亦能從客語描述的捕捉動作,略知不同種類青蛙的體型差異。青蛙是光滑的皮膚,而「蟾蜍囉(sam ˇ pu ˇ loˇ)」是粗糙的,所以兩者並不容易搞混。

美濃山頂上土雞城製作的「?圓」(guaiˋ ianˇ,又稱青蛙丸、青蛙肉圓)。范修語攝

美濃笠山下的文學家鍾鐵民(文學家鍾理和的長子),在1987年就曾寫過一篇散文〈青蛙〉,略知青蛙在早期的南部客庄,是一項重要的補充營養的食物來源:

青蛙在早期農村是美味。剖開去除了內臟,可以煮九層塔清湯,可以紅燒,還可以剁碎了加點麵粉煎成肉餅。在位村嚴重缺乏肉類的時期,這是最營養好吃的食品。而且人們相信青蛙有強健筋骨的功效,所以家裡養的雞鴨如有斷腿軟腳時,祖母們總會教孫兒們想辦法捉些青蛙來,好醫治雞鴨的傷害。 –鍾鐵民-

「?圓」這道菜在逐漸失傳下,美濃地區也少見,想找得到可是得跟豬肉攤有個「好交情」。山頂上土雞城老闆娘楊麗真(後稱阿真姐)說:「有找到配合的豬肉攤幫我絞青蛙肉,平常他們也很忙,但絞青蛙很費工要絞2遍,尤其是在絞第2遍時要用較小孔的才能碎好青蛙骨,不然「?圓」做出來會不漂亮。」

澤蛙身上帶著泥土般的保護色,而背後正中心有條金黃色(每隻澤蛙顏色稍有不同,但以金黃色居多)的中線,所以又被稱牽線蛙。范修語攝
製作「?圓」的絞肉,工序上青蛙得絞2遍。張凱清攝

?圓:客家漢堡肉

屏東縣萬巒國小退休校長陳志寧表示,以前有些豬肉攤老闆還會自己補青蛙來賣,他更說明「?圓」製作過程中須摔打幾次,像是在左右手來回丟接,客語稱此動作為「貼(diab)」,大家普遍會說「?圓」要「貼20下」,口感才會好吃,所以老一輩也會用客語稱「?圓」為「貼肉圓(diab ngiugˋ ianˇ)」,現在年輕人反而不知道什麼是「貼肉圓」,所以就會說「客家肉圓」。

《客新聞》在美濃山頂上土雞城跟著阿真姐一起親手做起「?圓」,先把將青蛙肉與豬肉按照1比2的比例碎成絞肉後,再加入太白粉、麵粉、胡椒粉及切碎的九層塔,重複3回後,混合好的肉末封裝至塑膠袋,再捏成長方餅狀,阿真姐還不斷提醒:「要適時拍打肉泥,不然油煎過程肉圓會散掉。」

「我都會對想嘗鮮青蛙肉圓的客人說這是『客家漢堡肉』,他們就會比較敢吃」阿真姐說。《客新聞》在吃煎好的青蛙肉圓時,也吃不出「青蛙味」,除了能約略吃到青蛙肉的骨頭感,味道還真的很像早餐店漢堡肉。

阿真姐細心指導《客新聞》用大型攪拌機「?圓」的混合物,攪拌過程非常費力,《客新聞》還控制不太住攪拌機器伴隨的劇烈震動。范修語攝
將青蛙與豬肉1:2混合的絞肉放進大桶中,再加入太白粉、麵粉、胡椒粉及切碎的九層塔,連續做完3層。范修語攝
美濃山頂上土雞城老闆娘阿真姐,正在秤每份「?圓」的重量。張凱清攝

環境變遷,農藥讓青蛙數量銳減

由於蛙類屬變溫動物,若連續多日下雨,以及入秋後青蛙數量就會較少出沒。而在地有豐富抓青蛙經驗的獵人楊煥在說:「最適合抓青蛙的時間是夏季來臨時的第一場雨。」他向《客新聞》分享,曾1個晚上抓了1千多隻、10多斤的青蛙;通常會在夏日雨季的雨停時分去抓青蛙,甚至跟三五好友抓到臨晨1、2點,而現在因大部分的農田有噴藥,所以青蛙的數量有大幅下降。

作家鍾鐵民也在文章題指出農藥讓青蛙數量銳減的議題: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人們不再食用田蛙。實際上從農田頻頻施用農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田間不見青蛙。尤其是允許使用DDT的那些年農藥一種又一種的噴灑,加上殺菌水銀劑、除草劑,真是青蛙的浩劫。農人施藥時把農地益友的青蛙也是桌上的佳餚也糟蹋掉了。 -鍾鐵民-

而美濃耆老阿財伯說:「我在年輕時也很會抓青蛙的獵人,就常抓青蛙來賣;在5、6年前,他最多能一晚抓到30至40斤的大小青蛙,從早上6點抓到晚上10點,有時還抓到清晨3、4點,但現在環境變遷、青蛙繁殖速度慢,最多一晚也只能抓到2、3斤」。在更早期美濃的農民甚至會跑去高雄內門台地那抓青蛙,那樣才有機會「大豐收」。

「這種東西不能養,要野生的」阿財伯說。澤蛙並不像現在有許多山產,能夠用養殖來供給餐廳的需要。而且現在青蛙面臨噴灑農藥,農村田間的蛙類也銳減,多半都轉往更山區的環境棲息,所以現在去補青蛙,就更容易遇上更危險的生物,甚至青蛙獵人也成為食物鏈的一份子。

《客新聞》與美濃青蛙獵人楊煥在與他的朋友們抓青蛙。范修語攝

「抓青蛙」已逐漸消失的兒時記憶

楊煥在說:「在抓青蛙的季節裡,會看到有許多蛇追著青蛙跑,這就是田間的戰場。」這般景象亦是美濃耆老們,在田間抓青蛙的集體記憶。阿財伯提醒《客新聞》:「要穿較厚的雨鞋,薄的會被蛇咬穿。」

一到田裡,就可先用頭燈掃描全場,若看到發亮的眼睛那就是青蛙了。阿財伯叮嚀,要先用頭燈的光束鎖定青蛙,再緩緩靠近,且頭不能晃來晃去,不然青蛙會跳走;而且網子的棍柄要夠長,才能遠距離捕捉到青蛙,以及專業的獵人網子通常是自製較深的網,來讓獵物不易逃跑,深網在市面現在也較少見。

一般市面上也滿不到長柄且深的網,所以他很熱心地借用《客新聞》各種他自製的青蛙網,並示範如何用黑膠布加長網子的棍柄,以及青蛙入網後要像煎抓餅那樣強烈晃動,才容易捕到青蛙。

阿財伯叮嚀,專業青蛙獵人網子通常是自製較深的網(如他手上拿的網,是他自己做的),來讓獵物不易逃跑,深網在市面現在也較少見。張凱清攝

從「?圓」到鹹魚肉餅,包含著先人適應環境的智慧

具備捕抓青蛙技術的耆老們相繼過世、今日環境汙染帶來青蛙數量的銳減、各類肉品取得容易,以及想吃「?圓」的人也不多後,漸漸衍生出將青蛙肉換成魚肉「鹹魚肉餅」的做法,2種做法皆是六堆客庄經常出現的家常菜。

具備捕抓青蛙技術的耆老們相繼過世、今日環境汙染帶來青蛙數量的銳減、各類肉品取得容易,以及想吃「?圓」的人也不多後,漸漸衍生出將青蛙肉換成魚肉「鹹魚肉餅」的做法,2種做法皆是六堆客庄經常出現的家常菜。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也曾考證提到:「早期客家人生活較為困苦,每逢年過節的酬神祭祖,亦或婚喪喜慶才會出現肉品,靠著透過居住的環境,就近到這片土地上捕獲魚蝦、蜆、螺、青蛙等,作為飲食的蛋白質來源。」

阿真姐強調,「?圓」的配方,各家有不同的作法,但「?圓」一定要搭配九層塔,鹹魚肉餅加入九層塔則會不太對味。「?圓」這個即將逐漸失傳的客家美食,誕生在南台灣平原地形的客庄中,當餐桌上出現「?圓」時,包含著先人適應環境的智慧,已經更勝於是不是好吃的意義。

影片看這裡: